“红浪”领航,行惯筑基,以案促治:新时代小学生依法治校的实践探索——以梧州市平浪希望小学为例

梧州市平浪希望小学林建云

<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依法治校是现代学校治理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将法治理念与精神内化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要落实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梧州市平浪希望小学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以“红浪”文化为思想引领、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实践载体、以“以案治校”为保障机制的依法治校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挖掘“红色基因”与“浪潮精神”的文化内涵,塑造学生的价值认同;将法治教育融入学生一日常规,实现法治精神的“生活化”浸润;同时,通过剖析、反思、应用典型案例,构建起动态、鲜活的法治教育与实践闭环,有效提升了学校治理的法治化、人文化和精细化水平,为新时代小学阶段的依法治校工作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样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词: 依法治校;红浪文化;行为习惯;以案治校;小学教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引言:新时代依法治校的深化诉求与学生维度</b></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教育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法治校已从宏观的制度建设层面,逐步深化为追求治理效能与育人效果相统一的微观实践层面。其终极目标,不仅是管理行为的合法合规,更是要培养具备法治信仰、规则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依法治校,若仅停留在枯燥的法条宣讲或强硬的纪律约束,往往事倍功半。</p><p class="ql-block"> 因此,探索一条如何将抽象的法治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行的教育路径,成为小学依法治校实践的核心课题。梧州市平浪希望小学立足校情,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构建了“文化引领—载体落实—机制保障”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即以“红浪”文化铸魂,以“日常行为习惯”塑形,以“以案治校”固本,实现了依法治校工作从“管理”到“治理”,从“外在约束”到“内在生成”的深刻转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红浪”文化:依法治校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引领</b></p><p class="ql-block"> “红浪”文化是平浪希望小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的校园文化品牌,其内涵丰富,为依法治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价值导向。</p><p class="ql-block"> “红”的基因:奠定法治的信仰根基。 “红”象征着红色基因、革命传统与家国情怀。学校通过讲述本地革命历史、寻访英雄足迹、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传唱红色经典等活动,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植入学生心田。法治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根本利益,其精神内核与“红色基因”所倡导的集体至上、公平正义一脉相承。当学生理解了“红”所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便能更深刻地领悟遵守校规校纪、维护班级秩序不仅是个人要求,更是对集体利益的维护,从而为法治认同奠定坚实的情感与信仰根基。</p><p class="ql-block"> “浪”的精神:塑造法治所需的公民品格。 “浪”取自校名“平浪”,寓意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进取精神、奔流不息的坚韧品格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学校鼓励学生像浪潮一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难。这与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高度契合:法治鼓励在规则范围内的创新,要求公民具备权利意识(勇于主张合法权益)和责任意识(坚韧不拔地履行义务),同时要学会尊重与包容他人,理性处理分歧。通过“浪”的文化浸润,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法治社会所必需的积极、理性、包容的公民品格。</p><p class="ql-block"> “红浪”文化如同一面精神旗帜,将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勇于担当等法治要求,从外在的规范升华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三、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依法治校的实践载体与生活化呈现</b></p><p class="ql-block"> 法治教育不能“悬浮”于空中,必须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平浪希望小学将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一日常规,全面打造为法治教育的“微型实践场”,实现法治的“生活化”融入。</p><p class="ql-block"> 规则意识在“秩序习惯”中养成。 学校将《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例如,入校时自觉排队,过马路走斑马线、上下学走学生安全通道,体现了“遵守公共秩序”的法治原则;上下楼梯靠右行,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是对“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与保护;集会时快静齐,是对“集体活动规则”的遵守。这些日常秩序的要求,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规则的预演,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理解“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真谛,将规则意识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p><p class="ql-block"> 权利与义务观念在“交往习惯”中明晰。 学校大力推行“学生行为好习惯‘红浪’十二礼”,这不仅是礼貌、礼仪教育,更是对学生“人格尊严权”的相互尊重。在班级管理中,推行“班级事务责任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服务班级的岗位,如“节能小卫士”(负责关灯)、“图书管理员”等,让他们在履行义务中体会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当发生矛盾时,引导学生使用“我觉得…”、“我希望…”等非暴力沟通语言,而非辱骂或肢体冲突,这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并尊重他人权益。</p><p class="ql-block"> 公平正义理念在“学习习惯”中渗透。 学校明确规定“作业独立完成,考试绝不作弊”,这是对“诚实信用”这一法治基本原则的坚守。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要求“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公平分配任务与机会”,让学生感受程序公正与机会均等。班级奖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邀请学生代表参与讨论,确保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程序正义”。</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行为习惯培养,抽象的法治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点滴。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悟,法治精神由此悄然植根于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四、“以案治校”:依法治校的保障机制与效能提升</b></p><p class="ql-block"> “以案治校”是平浪希望小学依法治校工作的关键创新点。它借鉴了司法领域的“案例指导”制度,通过对校内外典型案例的收集、剖析、反思与应用,使法治教育更具象、管理决策更科学、风险防控更前瞻。</p><p class="ql-block"> 案例的收集与分类:建立“校园法治案例库”。 学校成立由法治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和家长代表组成的案例工作小组,系统收集三类案例:</p><p class="ql-block"> 警示教育类案例: 如校园欺凌、财物失窃、破坏公物、严重违规等事件。这些案例用于划定行为的“红线”。</p><p class="ql-block"> 示范引领类案例: 如学生机智处理突发事件、拾金不昧、成功调解同学矛盾、在权益受侵时正确维权等。这些案例用于树立行为的“高线”。</p><p class="ql-block"> 边界探讨类案例: 如教师惩戒权的合理边界、学生隐私权与教育管理权的平衡、家校纠纷的化解等。这些案例用于深化对复杂法治问题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案例的剖析与反思:开展“法治情景课堂”。 对于收集的案例,特别是警示教育类和边界探讨类案例,学校不满足于简单处理,而是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模拟法庭、进行情景剧表演、国旗下专题教育等形式,组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案例中哪些行为是错的?为什么错?”“涉及了哪些法律或校规?”“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学校/老师处理的方式是否合理?”。这种沉浸式的剖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辨能力,让法治教育从“说教”变为“探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p><p class="ql-block"> 案例的应用与转化:完善制度与优化治理。</p><p class="ql-block"> 指导管理实践: 通过对一系列类似案例的分析,学校发现课间追逐打闹是安全事故的主因。据此,学校没有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出台了《平浪希望小学课间文明活动指南》,明确了禁止行为,同时推荐了如棋类、阅读、室内操等多项替代性活动,并开放了部分功能教室,实现了“疏堵结合”的精细化管理。</p><p class="ql-block"> 修订校规校纪: 在处理学生打闹致伤案例后,学校经充分研讨并征求各方意见,对校规中的责任认定条款进行了关键性修订。新规摒弃了以往“校园内受伤即校方责任”的简单化处理,转而确立了以 “过错责任原则” 为核心的归责体系。通过明晰各方主体的 “注意义务” 边界,严格区分学校管理责任、学生自身责任及监护人责任,使责任认定更具法理依据,提升了校规的科学性与公信力。</p><p class="ql-block"> 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定期组织教师对“边界探讨类案例”进行研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惩戒的尺度,学会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实施管理,有效防范了教育管理风险。</p><p class="ql-block"> “以案治校”机制,使学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形成了一个从实践(发生案例)到认知(剖析反思)再到更高水平实践(应用指导)的螺旋式上升闭环,确保了学校治理始终处于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五、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平浪希望小学的实践成效</b></p><p class="ql-block"> “红浪文化—行为习惯—以案治校”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p><p class="ql-block"> “红浪文化”为“行为习惯”和“以案治校”提供了“为什么做”的价值动力。 当一个学生因为遵守秩序而受到表扬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规则的权威,更是“红”文化中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p><p class="ql-block"> “行为习惯”是“红浪文化”和“以案治校”理念“怎么做”的具象呈现。 法治精神和红色基因,最终都要通过学生彬彬有礼、遵规守纪、勇于担当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以案治校”则为“红浪文化”的践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如何做得更好”的机制保障。 它通过真实案例,不断检验和校正文化引领与习惯养成的成效,并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平浪希望小学的校风、学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普遍规则意识强,文明礼仪蔚然成风,校园矛盾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明显提升,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的积极性高涨;教师的教育管理行为更加规范、理性。随着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各方法治素养的持续提升,一年多来,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六、结语与展望</b></p><p class="ql-block"> 梧州市平浪希望小学的实践表明,小学阶段的依法治校绝非简单的“以法管校”,而是一项涉及文化熏陶、习惯养成和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了将宏大法治理念“翻译”成儿童化、生活化教育语言的有效路径。以“红浪”文化铸魂,确保了依法治校的方向与温度;以“行为习惯”塑形,确保了依法治校的落地与实效;以“以案治校”固本,确保了依法治校的活力与长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