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北海

红紫

<p class="ql-block">一进北海南门,看到两颗非常黄的柳树,高大而挺拔,缝隙中白塔显现。正常情况下柳树黄的比较晚,但这两棵树仿佛是为了烘托秋天的氛围的。</p> <p class="ql-block">从琼岛回看,这两棵树也是非常有浓郁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已经开放了三年了,这是第一次进去。漪澜堂是北京市北海琼华岛北侧的清代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爷第一次下江南,被江南景色吸引,借鉴镇江金山寺“寺包山”手法形成“屋包山”布局。该建筑群占地约1万平方米,涵盖漪澜堂、道宁斋、晴栏花韵等38座文物建筑。1959年仿膳饭庄迁入该建筑群作为餐饮场所,2016年腾退,2019年12月依据清史档案及“样式雷”烫样恢复历史格局与内外檐装修,2022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屋包山的方式,用窗格装饰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是皇家戏台。</p> <p class="ql-block">戏台的对面是皇帝的包厢。</p> <p class="ql-block">这里感觉像皇帝的书房,装饰文化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这幅对联的意境,推崇天然本真的审美境界,认为未经雕琢的自然山水、生活意趣,其韵味与生机远超画笔的描摹,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追求对自然本真的敬畏与欣赏。又强调从日常意趣中体悟深层哲理,主张在看似平常的生活趣味里,挖掘其蕴含的道理与精妙,体现了对“理趣”的追求——于细微处见真章,在雅致情趣中洞察人生、宇宙的深层规律。</p><p class="ql-block">上联崇尚自然之美,下联追求理趣之深,二者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于自然中体道,于精微处穷理”的精神追求,既有对天然境界的向往,又有对内在真理的探究,体现了一种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对称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帝后的休闲空间</p> <p class="ql-block">这首道宁斋的诗,是乾隆对儒家治国修身理念的践行与抒发,通过对历史圣贤的推崇,表达了以“道”治国、以“宁”修身的政治与人生追求,也体现了清代帝王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这组建筑没有介绍,其造型非常像香山的雨香馆,层层递进,别具风格。有可能是水精域。</p> <p class="ql-block">阅古楼坐落于北海公园琼岛西北侧湖畔,左邻琳光殿,右近分凉阁,与太液池对岸的震旦香林相望。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一座半圆形双层建筑,乾隆帝亲题楼名并御制诗,旨在保存内府收藏的历代书法珍品,尤其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希"珍宝。‌‌</p> <p class="ql-block">分凉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是甘露殿,其中供奉着大慈悲菩萨。目前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非常清幽的地方,不知是否为琳光殿。</p> <p class="ql-block">白塔秋色</p> <p class="ql-block">这颗大大的黄栌树还真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看画廊,顾名思义这里是观景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他与一颗硕大的枫树相伴,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从枫树叶间去看看画廊的匾额,非常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枫树现在还没有红,想象一下如果他完全红了的时候确实像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这次在东门的山上发现了一棵红透了的元宝枫,真美。不管是局部,还是各种角度都非常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有趣之处,是窗户的反光映衬着外面的景色,而里面的瓷器与外面的投影形成了有趣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仿佛是多重曝光</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中的一棵元宝枫也是非常的美丽,每到秋天他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非常精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外的国槐,他有趣的枝杈却形成了有趣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先蚕坛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后妃们祭祀先蚕神、行亲蚕典礼的场所。外面的银杏树金黄一片,与红墙形成了温暖的画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