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遵义会议会址出来时,天色阴沉,山丘在远处连成一片模糊的轮廓,云层压得低,仿佛随时会落下一阵秋雨。会址前的广场上,两座巨大的红色“90”雕塑静静矗立,像是一句无声的宣告——1935到2025,九十年光阴流转,历史在这里凝固又重生。我站在拱门前回望,那飞檐翘角的屋檐下,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争论与决断。</p> <p class="ql-block">沿着红军路往前走,街道两旁是整齐的传统建筑,灰瓦红门,棕榈树高耸,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路边的标牌写着“草塘千年古邑”,一旁的举报电话立柱旁,一盏复古路灯静静亮着,像是守望着过往与今朝的交汇。雨刚停,地面湿漉漉的,映着天空的暗影,脚步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小吃店,蒸笼正冒着热气,白雾袅袅升腾,混着老面发酵的香气扑面而来。招牌上写着“纯老面12小时发酵”,旁边还贴着“奔鱼·洗衣”和“世界名流天使水果”的广告,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位穿白色工作服的师傅正掀开蒸笼,热气瞬间模糊了他的脸,但那双手熟练而沉稳,像是在重复一种传承。</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前行,街角一位老人正用秤称量蔬菜,篮子装得满满当当。他身旁的女子低头看着手机,紫色花纹的上衣在灰调的街景中格外醒目。棕榈树影斑驳,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远处一辆绿色出租车缓缓驶过,像是从某个旧日电影里驶出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热闹的菜市场。摊位上堆满胡萝卜、洋葱和土豆,色彩鲜亮,像是秋天打翻的调色盘。一位摊主正和顾客说着什么,笑声混在市井的嘈杂里。抬头看,墙上挂着“读书郎AI智习室二楼”的红色招牌,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竟也毫不违和。</p> <p class="ql-block">离开城区,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开阔。山峦起伏,树木葱茏,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向远方。我靠在座椅上,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会址轮廓,心中竟有些恍惚——那些曾经改变历史的时刻,如今就藏在这片宁静的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抵达瓮安时,天已擦黑。猴场商务酒店坐落在镇口,不远处便是“猴场会议会址”的红色大门。我走进酒店,走廊铺着花纹地毯,灯光柔和,监控摄像头安静地注视着每一个过客。我提着包走过,脚步声被地毯吸去,只留下一种旅途中特有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我决定去附近走走。街边一家餐馆亮着灯,透过玻璃窗,看见一位穿红色外套的女士正坐在桌前,面前摆着小笼包和一碗热汤。她笑着夹起一只,蒸汽在她眼前氤氲成一片白雾。墙上的海报写着“老面发酵,三代传承”,字迹朴素却有力。</p> <p class="ql-block">我也走进去,点了一碗面。店里两位女性在交谈,一位是服务员,穿着白色工作服,站姿挺拔;另一位坐在桌边,红外套衬得她气色很好。她们聊着什么,笑声不大,却让整个空间显得温暖。墙上挂着的宣传画详细讲述着老面的制作工艺,仿佛在提醒我们:有些味道,是时间熬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饭后回酒店,路过一处广场,一座古塔静静矗立在树影中。飞檐翘角在夜色里勾勒出优雅的线条,塔身由灰石砌成,岁月在上面留下斑驳痕迹。远处山丘连绵,天空依旧阴沉,但塔前几盏灯笼亮着,暖光摇曳,像是守夜人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回到房间,窗外雨又下了起来,轻轻敲打着玻璃。我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所见:红色的“90”、蒸腾的早点摊、称菜的老人、穿红外套的食客、古塔与棕榈树……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只是旅途的风景,更是一种活着的历史——它不在书本里,而在街头巷尾的呼吸之间。</p> <p class="ql-block">明天一早就要启程去贵阳,但此刻,我忽然不想急着赶路。这座小城像一杯温茶,不浓不淡,却足以让人静下来。历史在这里不是纪念碑上的文字,而是蒸笼里的热气,是菜篮里的泥土味,是雨后街道上那一抹紫衣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我关了灯,听着雨声,想起白天在会址前看到的那句话:“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它挂在飞檐下的红幅上,也悄然落进这寻常烟火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