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教尊师新地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艰辛攻读忆华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毓琇故居在无锡市崇安区学前街3号。该地原名虹桥湾,故居原称〝燕誉堂",是顾氏祖居,建干清嘉庆十二年(1807)。在周边道路拓宽时,部分建筑被拆,现存五开间五进,占地968平米,仍体现了江南民居建筑的典型性。1988年,顾航琇为纪念母亲王镜苏(字诵芬),将故居更名为“诵芬堂”,由国家副主席王震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航琇(1902-2002),号古樵,出生于“燕誉堂”,在理工、文艺、教育等领域都有建树,曾任清华工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晚年定居美国,任宾夕法尼业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8次回大陆访问讲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的接见。出版《顾毓琇全集》 16卷。其兄弟五人均博士,有“一门五博士”之美誉。是无锡近现代著名人物故居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顧毓琇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澤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励精图治千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继往开来忆万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澤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风 明月 劲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者 诗人 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顾毓琇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2年一200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喻湘涟、顾飑敬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铜像还原顾毓琇先生晚年学者风采:身着西装,目光温和坚毅,恰是“清风 、明月 、劲松”品格的具象化。这六字是先生一生注脚——待人如清风,处世似明月,治学若劲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生生于1902年,逝于2002年,百年人生横跨工程、文学、音乐 三 大 领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大师”。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诚者有信、仁者无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氏变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鸣惊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u-Variables,a great cry to the world</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3年一1928年,顾毓琇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其博士论文《电机瞬变分析》将瞬变现象由固定坐标转换到旋转坐标,进行分析,由此获得前进和后移的变数。这是电机理论上的开创性突破,被科学界命名为“顾氏变数”(Ku-Variables)、“顾氏图解法”(Ku-Method)“顾氏定则”(Ku's Rules)。顾毓琇在国际电机学界的学术地位,由此奠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控制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蜚声科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Theory of Control.Famous around Scientific World</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动控制理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前沿科学。 顾毓琇先后出版《非线性系统之分析及控制》、《线 性系统之分析及控制》、《非线性控制论》等专著, 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国际自动控制联合 会会长菜托夫评价道“顾毓琇博士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他为非线性控制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书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表立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Engaged in Education,A Model of Scholars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毓琇深知,近代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人才匮乏 是重要原因。1929年回国后,他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终 身的职业,旨在教育救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科主 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大学校长等职,桃李满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顾毓琇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课。江泽民选修了顾毓琇的运算微积课程,成为他的学生。(此为顾毓琇先生在上海时户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先生作为美国学者代表团成员访华,用无锡话与周恩来总理交谈,总理赞“你是无锡的骄傲”,先生当场落泪,家国情怀跨越岁月。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市游学2、无锡国专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曾更名为无锡国文大学、无锡国学专 门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无锡中国文学院,简称无锡国专) 创办于1920年。1921年,无锡国学专修馆迁入无锡县学宫的 训导署的原址,作为校舍,与学宫中部的戟门(即今无锡国专博物馆所地)仅一墙之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国专创建时,正当西学大潮汹涌澎湃之际。现代教育 大家、国学大家唐文治先生有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受到的 无情冲刷,萌生了由振兴实业转为修道立教、振起国学的想法, 出任该馆馆长。学校办在无锡,是因为无锡处在以治学严谨的 学风而著称的东南学术圈中,工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尤 其是士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热心赞助教育事业。无锡国专 是一所以国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府,学校的办学宗旨是 “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无锡国专 在顺应世界潮流、努力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 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学研究、 国学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在 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无锡国专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磨 难、坎坷艰辛,尤其是在八年抗战中,以唐文治先生为首的无 锡国专师生輾转迁徙,艰苦备尝,而他们以坚毅卓绝的精神坚 持办学、未尝一日废弦诵,“为文化中国延此一线薪火之传,持续于弗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无锡市锡师附小所在地,与无锡市大桥中学对面相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市游学3、无锡县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址与无锡碑刻陈列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县学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县学,一名学宫,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现为无锡市大桥中学,原县学范围很大,现仅存戟门、明伦堂、讲堂三所建筑,均为同治十三年(1874) 重建。1983年11月2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县学,一名学宫,是古代无锡县学唯一的官立学校。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解放后为无锡市立中学。现存戟门、明伦堂、讲堂、均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明伦堂悬朱熹手迹,国内罕见。又存学田碑、卧碑等自宋迄清有关碑刻70佘通,保存完好。大都未经著录,弥足珍贵,加上征集的民间其他碑刻共近百通,碑为无锡市碑刻陈列馆。县学历宋元明清基址未变。明伦堂前后檐柱大都为明代青石方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碑刻陈列馆是利用原无锡县学古建筑明伦堂和讲堂辟建的、以保护、收藏、陈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为宗音的专业性公益机构。现存古碑刻近百通,大体可分三类:一是反映宋元明清历代县学兴衰沿革情況的原县学碑刻,较具系统性,頗为珍费,现仍嵌置明伦堂壁间。二是地方历史碑刻、其中有官府告示碑、寺庙祠坐碑、建筑修缮碑等等,现分別陈列庭院新建碑廊中。三是地方书法术类刻石:其中多数为散存地方刻帖,少数是书艺出众的基志、碑记之类,现陈列明伦堂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碑刻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一大门类,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因各种原因,遭存至今的碑刻实物正在日盒減少,加强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的陈列中还有一些碑刻知识的有关介绍,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来认识碑刻、认识其价值,从而增强保护意识,树立起爱护文物、爱加古代碑刻的良好风尚。本陈列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帖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境界最高的艺术形式,而碑刻碑帖作为书法芝术的结晶和传承载体,则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部书法史,究其实,也就是一部碑帖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古代碑刻又是古代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人文信息,是名符其实的科学研究的资料源泉。正是这两方面的意义,使得古代碑刻碑帖的真正价值得到了体现。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市游学4、钱锺书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钱锺书故居,又称,钱绳武堂”,位于无锡城中七尺场(今梁溪区新街巷30-1、32号)。钱锺书(1910—1998),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围城》、《管锥编》等。故居由两部分组成:其祖父筹建于1923年的钱绳武堂和其叔父在屋后西侧陆续建造的五间楼房及若干辅房。钱绳武堂面阔七间,原有平房二十八间,大小天井庭院十一个,备弄两条,古井三口:东有厨房,后有花园。整组建筑属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锺书先生一生潜心于文学艺术的创作研究,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他以清醒睿智的头脑、审视批判的眼光和精准深刻的洞察力观察中西文化事物。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崇高位置,从而推进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他的著述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传承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锺书故居系钱锺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祖父钱福炯题名为“绳武堂”。钱锺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勤勉奋进的门风,都在他成长成材的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弘扬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发展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专门修复钱锺书故居,宣传展示钱锺书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不凡成就及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的家风,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的重要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锺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 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79年,《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曾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逝世,享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5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钱绳武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钱绳武堂系钱锺书祖父置业,1923年建造,原为两进各七间,第一进七间中为大门,门外有钱锺书父亲钱基博撰联砖刻:“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是指吴越王钱缪强警射潮的故事)。东左间为宗庙,东两间为钱基博教督子侄之所,称为“后东塾”,钱锺书少年时曾和族中兄弟在此听父亲授课,读书习文。钱锺书自小嗣给伯父,和伯父母一起生活,西三间为伯母和钱锺书居所。第二进七间,中大厅三间,钱福炯题额为 “绳武堂”,原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炯集经史撰联:“以蔽风雨,日止曰时,相协厥居,孤始愿不及此。既勤垣墉,爱众爱有,自求多福,汝兄弟好为之。”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分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大厅西侧为钱福炯居住,门悬集林晚翠句楹联“辄有当世意,试究古人篇。”东侧为钱锺书父母居处,门前一联为集龚定庵句:“古抱不可存,长空有所思。”钱锺书叔父钱基厚(字孙卿)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数间,取名:“孙庵”。东后面园内有红梅一株,是为“梅花书屋”。钱锺书和堂兄弟经常在园内读书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稀少年事,历历在目。钱锺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祖父的勤勉,父亲的严厉,童年的顽皮,钱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市游学5:荣德生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荣德生旧居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健康路健康里16号和16号之一(荣耀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基本简介:荣德生旧居原为荣德生长婿李国伟住宅,建于民国初年,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荣德生晚年长期居住于此,直至1952年7月病逝,1989年李国伟的子女将旧居捐献给无锡市人民政府,经修缮后于2021年12月试行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风格:旧居为西式花园洋房,主体包含门间、主楼、厢房及附房,原配有网球场、前后花园与围墙,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外立面采用清水砖墙与拱券门窗的组合,内部雕花楼梯扶手采用南洋进口硬木,彩绘玻璃窗与传统槅扇门并存,体现了“外洋内秀”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示内容:旧居内设有史料展览,通过场景复原与数字影像技术,展示荣氏面粉帝国的创业史,有等比缩小的老式磨粉机模型等。还设有专题片《荣德生1949光明抉择》展示区,2024年增设了荣德生遗嘱原件陈列。此外,旧居作为“锡商馆”,展现了荣氏家族“敢为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精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