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安康</p><p class="ql-block">图/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7150076</p> <p class="ql-block">十月的石泉,秋意浸染着汉江的波光,城关镇春潮广场上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动。2025年石泉县社团大赛总决赛的舞台在此铺展,而县音乐家协会带来的舞蹈《定格青春》,恰似一缕清风,将青春的悸动与岁月的沉淀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舞影翩跹:青春的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当音乐响起,舞者们的身影在光影中舒展。她们的肢体语言如诗般诉说着青春的多维意蕴——既有初春抽芽般的青涩萌动,亦有盛夏绽放的蓬勃张力。旋转的裙裾掠过舞台,仿佛时光的碎片在光晕中凝结成永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舞者弓腰跃起的瞬间,仿佛将半生热爱凝成一道弧线,定格在观众的心间。台下,有孩童踮脚模仿,有老人眼眶微湿,青春的共鸣跨越年龄,在这一刻无声流淌。</p> <p class="ql-block">音乐与土地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石泉音乐家协会的编排深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舞蹈中融入了汉江的潺潺水声与秦岭的松涛回响,编导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幸福年》为基底,将传统乐器的浑厚与现代编曲的灵动糅合。当扬琴的清越与古筝的绵长交织,舞者的足尖仿佛踩在石泉的山水脉络上,每一步都踏出土地的脉搏。这种“音画共生”的创作理念,让观众不仅看到青春的姿态,更听见一座小城的文化心跳。</p> <p class="ql-block">定格的意义:传承与新生</p><p class="ql-block"> “青春不仅是年华,更是精神的永恒。”一位参演的老艺术家在后台感慨。这支舞蹈的创作灵感源自石泉中学的毕业季影像——那些定格在照片中的笑脸、课桌上的试卷、走廊里的嬉闹,被编导转化为舞台上的符号:粉笔灰化作星尘洒落,课椅旋转成时光的桥梁。当舞者们以“快门声”收尾,定格的不仅是动作,更是一代代石泉人记忆中的青春剪影。</p> <p class="ql-block">社团的力量:小城文化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此次大赛中,石泉音乐家协会的节目仅是冰山一角。从迎丰镇的《茶山姐妹》到老城社区的《中国脊梁》,28个节目如繁星点亮夜空。这些扎根乡土的创作,让石泉的社团文化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浸润在柴米油盐中的鲜活存在。正如市民谭女士所言:“每年的社团大赛,是咱们石泉人自己的节日。”散场时,暮色已沉,春潮广场的灯光依然明亮。那些定格在舞台上的青春身影,终将化作石泉文化长卷中的一抹亮色,提醒着后来者:艺术的永恒,在于它始终与土地同频,与人心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