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的风拂过山野,我们一家踏上了溧水红色基地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像是一场穿越岁月的对话,将历史的厚重与亲情的温暖交织在一起。阳光斜洒在车窗上,孩子们在后座小声讨论着“革命”是什么,我笑着没答,心想,或许等会儿他们自己就会懂。</p> <p class="ql-block">刚走进基地,迎面便是那条石板小径,两旁藤蔓攀墙,秋叶微黄,踩在脚下沙沙作响。老屋静静伫立,茅草屋顶在风里轻轻颤动,仿佛低语着八十年前的夜晚。我们走过“梅庄旧居”的拱门,光影斑驳,墙皮剥落处露出岁月的筋骨。孩子忽然拉住我的手:“爸爸,这里的人以前也像我们一样走路吗?”我点点头,心里一热——是啊,他们也走过这样的路,只是肩上扛着更沉的光。</p> <p class="ql-block">拐过一条窄巷,一座茅草屋静静守在角落,门口挂着一面红旗,风吹得它轻轻摆动。木招牌上写着“这家的烧饼比你老扳的饼还好吃”,我们都笑了。这句俏皮话像一缕烟火气,把历史拉回了人间。屋前石板地上摆着陶罐和木犁,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碎金。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妇人掀开锅盖,热腾腾的蒸汽里飘出家的味道——原来革命不只是口号,也是灶台边的低语,是深夜油灯下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陈毅旧居”前,拱形门洞透出幽幽的光。我们站在门口,看那盏煤油灯静静立在木桌上,灯罩锈迹斑斑,却仍映着当年的温度。屋内复原的场景里,几位人物雕像围坐桌旁,神情凝重,仿佛正商议着某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孩子踮起脚往里瞧:“他们在开会吗?”我轻声说:“是啊,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吃饭、上学、走路。”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在门口多站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旧桌椅、木柜、煤油灯静静陈列,漆面剥落,却稳稳地托着记忆。那盏雕花玻璃灯最是动人,灯芯早已熄灭,可它照亮过的夜晚,从未真正黑过。我蹲下身,让孩子看灯底刻着的一行小字:“光明在前”。他念了一遍,忽然抬头:“我们家也有灯,但没这个好看。”我笑了:“可我们能亮灯,是因为他们曾守着这盏灯,不肯睡。”</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动容的,是一组人物雕塑围坐在桌旁的场景。他们穿着旧式军装,有人执笔记录,有人凝神倾听,桌上摊着地图与文件。背景是斑驳的土墙和几盆绿植,连屋角的小狗都仰头望着,仿佛也被这严肃的气氛感染。我们站了很久,妻子轻声说:“那时候的人,真能把心交给别人。”是啊,他们交出的不只是信任,还有命。</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李坚真 1907~1992”几个字简洁庄重,她的黑白照片里,目光如炬,手中捧着一本书。孩子读出她的名字,又看到旁边写着“平山芦威寨全陵”,问:“她打赢过很多仗吗?”我指着照片说:“她读了很多书,然后用知识救了很多人。”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伸手摸了摸展板边缘,像在确认那段历史是否真实。</p> <p class="ql-block">一面砖墙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红字巍然矗立,背景是斑驳的墙皮和老瓦檐。风吹过,红旗猎猎,那字仿佛在跳动。我们站在墙前合影,孩子站得笔直,像个小战士。我忽然想起出发前他还在为作业发愁,如今却主动背起书包说:“我要记住这些人。”</p> <p class="ql-block">这一日,我们在青石巷陌间行走,在历史光影中驻足。家人相伴,言语不多,却心照不宣——有些记忆,值得代代相传。回家的路上,夕阳把山影拉得很长,孩子在后座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张从展馆拿的旧地图。我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里明白:我们带他来看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该走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