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生(童年的记忆)三

桃源圣地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竹筒里的歌谣</p><p class="ql-block">童年是一株生长在石缝里的草,我的三年级被装进一个竹编的背篓。文革年间的一个秋日,开学时,我恰是该读二年级的年纪了。村里安排了一位青年教员,成分好,教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复式班。生产队遂于操场一角搭了个简易教室,以两条长木为基,钉上板子便成了课桌;又钉起一块板子填充凳子。两条树木一排,约莫容得下四组学童。午睡时两个同学上下而卧,竟也颇不寂寞。</p><p class="ql-block">至三年级,大妹出生。母亲须出集体工,继父远在林业局,常年不归。我要读书,便须得带上妹妹。此时旁人皆往大学校上课去了,只我一人属三年级,老师一人教三个年级,哪里顾得上我?多半时候,我只是伏案作题,因是复式班,教师奔走于三个年级之间,予我授课之时甚少。大抵是自学的时候多。若逢妹妹啼哭,我便须负之出外,在操场边缘轻轻拍哄。曾有一日中午,婶婶对我说:“大妹,今日我不上工,替你带一日小妹罢!”我喜得几乎跃起,放下妹妹便飞也似的奔向学堂。岂知婶婶临时又被喊去做工,寻思不得,终究还是将妹妹送到了学校。我接过啼哭的幼孩,心里酸楚得几乎落泪,想要休息一日竟也不可得。如此这般,竟也将三年级读完了。</p><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老伯娘,无儿无女,是生产队的五保户。我时常用竹筒为她担水,又寻干柴与她。她的腰极弯,自称腰痛,我便为她刮痧,她则时常唱山歌。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听她唱山歌了,那歌声苍老却清亮,飘在村子上空,竟暂时驱散了贫瘠的阴影。</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学堂须经过一条小河。每遇雨天河水暴涨,我这三年级的学生,比弟妹年长,便须携他们过河,有时甚至负之于背。母亲常教育我须行好事,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谨记此言,常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想来,那河水的凉意,至今犹在趾间存着些许。</p><p class="ql-block">直到四年级,妹妹稍大会走路了,我方得以去大学校读书。那条小河依旧在流,老伯娘的山歌偶尔还在风里飘着,而那个背着妹妹在教室外徘徊的小女孩,已然学会了自己度过人生的河流。</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河,我们皆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人。而那些苦难中的温暖,恰似河面上偶然闪动的粼光,虽微弱,却照亮了一个时代的风尘。</p><p class="ql-block">七律·忆昔童年求学事</p><p class="ql-block">稚岁携姝入课堂,木条当案凳临墙。</p><p class="ql-block">师教三秩难为顾,自学千题趁隙忙。</p><p class="ql-block">雨里背亲过浅涧,餐前担水助孤孀。</p><p class="ql-block">慈母训诲铭心底,向善微光映旧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