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耕耘塞上热土</p><p class="ql-block"> 当初我加入新华社宁夏分社时,分社领导和同事大都从国内各分社调动的,可以说是来自五湖四海。总社刚刚派了广东分社的顾建鹏同志任宁夏分社第一副社长,领导班子还有副社长李希孟及来自新疆分社的采编主任张宏文、来自广西分社的办公室主任师德明、来自内蒙分社的领导成员白树廉,文字记者有来自北京分社的傅军、来自河北分社的邓子常、来自吉林分社的陈广俊及本分社的王德温、姬秉明、马玉琦、傅上伦,摄影记者有王新著及陕西分社来的陈思禹和刚从总社摄影部来的刘继云,加上总社来的电务员王运超,分社老司机兼出纳余贤、收发刘拥,总共在编不足20人,是国内分社人员最少的,但一半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新华社人员断档,我成为宁夏分社首先从工矿补充的新人,其后又从部队和县上选调了褚庆喜、谷忠诚、梁振亮、王漫沧、秦凤桐等人任分社记者。</p><p class="ql-block"> 再早分社就进了我一个年轻人,组织上和老同志在政治思想和新闻业务上都给予我极大关怀和帮助,安排我参加总社学习《资本论》读书班、下基层蹲点调研,接受老记者传帮带。从此,作为国家通讯社记者,我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前后耕耘20年。</p> <p class="ql-block">塞上宁夏的引黄灌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至1978年,我在分社工业组当文字记者,有幸跟随傅军、陈广俊两位业务强手搞报道。1974年我在分社学习期间,他们正在忙国庆15周年的报道,后来总社播发的青铜峡黄河水利电力枢纽工程建成的消息和《英雄战黄河 塞上落明珠》的通讯,在人民日报刊豋,成为具有新华社气魄的新闻范文,讴歌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在海内外产生良好反响,令人振奋和自豪,让更多读者记住了宁夏,记住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傅军是二野新华社随军文字兼摄影记者,解放后进北京分社,1970年调宁夏至1978年回总社,任国内部值班室副主任,是国内报道最后一道关口的把关人。陈广俊1970年由吉林分社来宁夏,是六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进新华社的后起之秀,1978年调回吉林分社,后任分社副社长、社长。多年后广俊同志以吉林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领导来银川开会,其间让我陪他重访水利厅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专家,他们谈起当年青铜峡水电厂的建设情况和报道都记忆犹新,热烈得难分宾主。言谈中,我感受到广俊同志对工作过的宁夏这片热土的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青铜峡水利枢纽宏伟的发电站</p> <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与傅军、陈广俊两位老记者共事于分社工业组,自己深受激励,一直以他们为榜样,下矿井进厂间,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跑新闻的路上,有些经历至今都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那时,被比作工业粮食的煤炭着实吃紧,直接关乎钢铁、电力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宁夏石嘴山是国家“一五”期间布局的全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主要供给酒钢、包钢和当地火力发电,还供火车机车动力用煤,由于铁路运输全线车皮紧张,宁夏煤炭生产也成困局。我们一方面报道石嘴山、石炭井两个矿务局加紧煤炭生产,一方面向中央反映车皮供不应求的状况。到1977年,宁夏的落地煤已有相当大的存量,有的风吹日晒开始自燃,引起了地方党委的极大关注。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领导是副书记邵井蛙同志,他是纺织工人出身,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作风平易近人。他多次深入我们建井队调研,和干部、工人打成一片,记得有次他身体不适,竟然就地在我们条件简陋的医务所里吊针。我调分社任工业记者常参加他主持的会议和活动的采访,他总是把记者当朋友,极具亲和力。有天他亲自打来电话,约我到他办公室“聊聊情况”,我觉得事关重大,自己阅历太浅,即向分社领导顾建鹏汇报,呈请随他前往,邵书记一见面就说:“老顾你咋也来了,我知道你很忙,以后让记者来就行,可以随时聊聊下面的情况,我们也说说上面的想法,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更好地反映宁夏工业战线的实际状况。”这次谈活结束,邵书记又给秘书和警卫处同志交待,以后分社记者来见他一律开绿灯。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认识到记者肩上的责任,以后见邵书记也少了拘谨,都会如实反映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及问题。对于落地煤亟待外运的问题,也通过内参持续反映,得到中央重视,责令组成以宁夏军区副司令员为总指挥的宁夏煤炭外运指挥部,协调地方、军队和铁道部门组织突击抢运,在当年底把宁夏积压的落地煤全部运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石炭井矿区</p> <p class="ql-block">煤炭工人在井下作业</p> <p class="ql-block"> 那一时期,因来自煤矿熟悉煤矿,有认同感亲切感,我写下的通讯《既抓“西瓜”又抓“芝麻”一一宁夏磁窑堡煤矿点滴节约见闻》也值得一提。通讯导语直奔主题,说坐落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磁窑堡煤矿,去年的原煤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又夺得了开门红,不光靠广大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也靠职工们时刻不忘勤俭节约的良好矿风。</p><p class="ql-block"> 通讯里记下的所见所闻,从标题到内容,尽量使用群众语言和口头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一一在井口旁,我们看到机修班工人正在修复报废的金属支柱,他们用几根工字钢拼成了“平台”,就地盘着个红炉,把烧红的支柱拿到平台上,抡起大锤一锤一锤地砸,把那些弯了腰歪了脖的柱子都直过来,一些张了嘴裂了缝的柱套,就用电焊一点一点“缝合”起来,淬火后继续使用,一些实在不能修的,就把能用的部分拆下来配在一块用。去年一年,他们就修复了一千多根金属支柱和顶梁,为国家节约7万多元。 </p><p class="ql-block"> 一一职工们不仅着眼于金属支柱这样的大件,而且在一些不起眼小东西上也精打细算,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既抓西瓜又抓芝麻。就拿采煤二队来说,工人们想到放炮时靠近掌子面的炮线免不了要崩坏一截,一月下来也有百把米,要花去二十多块钱,为节省这点钱,他们把放炮以后废弃的一节节雷管线收集起来,交给放炮员接好拧成三股合着用。</p><p class="ql-block"> 一一像这样的事全矿各个岗位都能听到,有位工人攉煤的铁掀用了两年,磨得只剩半截也舍不得丢,矿灯使用期一年,充电工精心保养,可用到两三年,通风班舍不得领新风筒,为确保井下通风良好,他们经常自己动手缝缝补补,我们信手翻开正在修补的风筒数了数,差不多每节上面都有大大小小六、七十个补丁。</p><p class="ql-block"> 一一运输班班长、回族老工人郭兴奎就是许许多多崇尚节约的有心人的代表,他觉得,井下出的湿煤会粘在矿车底,倒不干净下次就少装煤,年年月月往复循环,不仅浪费人力电力,还会造成亏吨,因此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清理车底。隆冬季节,煤冻在矿车底上,他就用铁棍敲,有时一个班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矿上计算过,郭兴奎一年从矿车底清出来的煤,少说都有1500多吨。</p><p class="ql-block"> 通讯结尾留下记者这样的感慨:“在这个小矿的所见所闻,使我们受到一个启示:伟大的事业必须从细微处做起。各族职工克勤克俭,把点点滴滴的节约,同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的大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精神吗?”半个世纪过去,回头来看,这种精神今天仍然没有过时。</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大峰露天煤矿,现在正在滴灌植绿恢复生态</p> <p class="ql-block">如今宁东煤田的现代化煤矿</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一贯提倡调查研究,把深入调研视为记者的基本功。有段时间,分社安排我蹲点调研,我在宁夏建材研究所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40多天,对科研人员利用宁夏本地资源研究沙土制砖技术和石膏板新型建筑材料等成果,写了内参报道,受到中央领导批示,又发了公开报道,总社摄影部还指示分社摄影记者作了图片报道。那时新闻同行有句口头禅,叫作“吃透两头”,说的是记者要全面领会上头的方针政策,深入了解下头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我也从中体会到,深入调查研究正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必由之路,这个采访路线也成了自己以后工作中的遵循。</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新华社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执笔写下的反映宁夏长城机床厂《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攀登新高峰》的报道,成为对伟人永远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宁夏长城机床厂是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工厂,专门生产液压仿形机床。早在1956年,大连老厂就仿照国外设计试制液压仿形车床,毛主席十分关心我国机床工业发展,厂里两次把自己的产品送进中南海,给毛主席操作表演。1959年,毛主席详细观看了工人们的操作,看到车床又高又笨,只能加工很小的工件,便风趣地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并教导说,对外国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习,但不能照抄,不能机械搬用,要走我国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职工们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短时间内就自行设计制造出一台具有国产特点的液压仿形车床。1960年,这台机床被送进中南海,向毛主席作了汇报表演后,受到毛主席的赞扬。宁夏长城机床厂领导成员丁明山,就是当年为毛主席操作表演的工人,毛主席对机床工业的关心,给丁明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他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为领袖操作表演时留在脑海里的每一个细节,回顾参加液压仿形机床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机床设计制造水平的实践。其时,宁夏长城机床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先后自行设计制造了50多种具有先进水平的液压仿形机床和数字控制机床,以及9种12条用液压仿形车床组成的自动线,这些机床和自动线能够大批量高效率地加工各种圆柱形、圆锥形、阶梯形等多种异型轴类和圆盘类零部件,为我国汽车、拖拉机、电机、石油、冶金、航空及国防工业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其中部分机床与自动线在广交会上和亚、非、拉、美、欧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及地区展销,得到国内外观众和用户的好评。在怀念毛主席的日子里,这个厂举行了自动线会战誓师大会,会后全厂职工日夜奋战,仅一个多月就生产出了分别由11台机床和7台机床组成的自动线,为机械工业提供了新装备。今天来看,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从那个年代起,机械装备业的贡献就有着来自宁夏的一份力量。这篇报道记载的伟大领袖重视机械工业的情景,包括与工人的对话和对干部的谈话细节,已成为新闻报道中留存的宝贵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宁夏迎来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分社记者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大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20年来各条战线取得的可喜变化。我选择了以宁夏贺兰山沿线兴起的工业区,来报道自治区的建设成就。 </p><p class="ql-block"> 对于贺兰山的名称,史学界一种说法认为是由蒙古语中“骏马”的译音“贺兰”而来,借这个美好的寓意,我写下了《骏马奔驰一一访宁夏贺兰山新兴工业区》的通讯,1978年9月15日总社采用,被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介绍了从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的20年间,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贺兰山沿线北起“塞上煤城”石嘴山,南到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县,一个连绵四百多里的新兴工业区业已形成。这里煤炭、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皮革、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相继建立,不断发展。贺兰山这匹骏马日夜奔腾,东起滔滔黄河、西临茫茫阿拉善草原的天然煤炭宝库被打开,一对对大中型矿井和一座座露天煤矿、洗煤厂、煤机厂应运而生,滾滚乌金源源不断运送到祖国各地,原煤年产量是1958年的24倍。一个电力网也在贺兰山下基本形成,青铜峡水利枢纽、石嘴山等火电厂,一天的发电量是20年前一年的总和。一批生产矿山设备、起重机械、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和农业机械的工厂拔地而起,机械制造工业的总产值,比自治区成立时增长了六、七十倍。报道成为记录奋斗在贺兰山麓的各族儿女以创造性劳动建设家园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在记者道路上成长过程中,一次难忘的重要采访写作经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下如织的电网</p> <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期间,中央代表团团长、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和地方党政军领导与新闻记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的是,我一进分社就深深感到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一种浓厚的业务氛围,作为一名初入行的新人,今天还有一些能拿出来说道说道的作品,全靠这种环境的培养造就。有句话说“新华社无大小”,的确是这样,全社从上到下见面直呼“老张”、“小王”,或者“xx同志”,从不称职务和头衔。老记着分社分配住房,反倒是我这个新同志受照顾,分在相对好的楼层,革命队伍的关爱就在身边。总社和各部门领导凡到分社,都是上门挨户看望大家,亲切慰问家属。业务指导方面,总社总编室《评稿纪要》随时印发,新闻研究所《新闻业务》周刊,不断传达总社的报道精神,刊登全社编辑、记者对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探讨的业务文章,以及表扬与批评的具体意见,我们虽驻守一地,但视野开阔。分社在业务方面也相当民主,重点稿件领导和记者在会上一起讨论,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对任何瑕疵都不留情面,有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就连日常报道,总社编辑也会打电话、写信与分社记者反复交流勾通修改意见,不会轻易枪毙稿件。正是有了这样宽松的氛围和严格的训练,激励着自己成长进步,责任心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吴文彪 资深记者,高级编辑,宁夏政协机关退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