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诗画′笔墨真如~邹大耳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笔墨真如》押仄声韵</p><p class="ql-block">且借人间三两墨</p><p class="ql-block">向天泼作五分色</p><p class="ql-block">墨痕洇处春芽红</p><p class="ql-block">落尽馨香醉霞赩</p><p class="ql-block">~邹大耳(邾耷)</p> <p class="ql-block">笔墨真如:三学融贯的诗画道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墨真如》二十八字短章,以“笔墨”为媒,“色彩”为枢,“真如”为归,将儒释道三学哲思藏于诗行,既得水墨写意之妙,又含天地大道之玄。“且借人间三两墨,向天泼作五分色。墨痕洇处春芽红,落尽馨香醉霞赩”,字字凝练如笔锋,句句流转似墨韵,堪称“以诗为画,以画载道”的典范。诗名“笔墨真如”四字提纲挈领,昭示艺术与道的不二之境——笔墨不止是描摹工具,更是体悟天地真机、证悟生命本真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墨为径,三学归一,悟天地真如。笔运阴阳,墨含妙谛,契道合真如。泼墨见性,以色证道,归旨真如”,此评精准道破全诗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从来超越技艺层面:笔之刚柔曲直暗合阴阳消长,墨之浓淡干湿蕴藏虚实相生。当笔墨与心灵相通,便成为与道相合的媒介。儒释道三学虽路径各异,却皆以“体悟本真”为终极追求,《笔墨真如》正是以笔墨为桥,熔三学智慧于一炉,终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如之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炼字见道:笔墨间的中庸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好诗贵在炼字,《笔墨真如》的精妙首在字词的匠心独运,既贴合水墨意境,又暗合三学哲思。起句“且借人间三两墨”,“借”字生出无限意趣——所借者不仅是有形之墨,更是天地灵气、自然生机与古今智慧。“借”是对天地造化的敬畏,是物我相融的通透,暗合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亦含儒家“谦尊而光”的处世之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两”二字藏儒家中庸之智。“三”为虚数表“多而不极”,“两”为平衡之数喻阴阳合一,“三两墨”非确指分量,而是强调“过犹不及”的适度之境:既不拘谨于惜墨如金,亦不放纵于滥用笔墨,恰是儒家“裁成化育”思想的具象化——以有限之墨求无限之意,在顺应自然规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承接起句,“向天泼作五分色”更见气魄。“向天泼”三字挣脱尘俗束缚,尽显逍遥之气,本质是与道相融、与自然相通的过程,将人间之墨化为天地之色,实现物我天人合一。“五分色”与“三两墨”绝妙呼应,“五”为天地之数,代表圆满和谐,“五分色”非指固定色彩,而是墨色晕染的无限层次,如儒家“和而不同”之境:万物各有其性,却能和谐共生,形成丰富而有序的世界。“三两墨”为因,“五分色”为果,以有限之因生无限之果,既合儒家由内而外的实践路径,亦暗契佛家“因果相循”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痕洇处春芽红”中,“洇”字堪称诗眼,将水墨自然之态描摹极致。“洇”是墨色顺纸渗透的过程,无固定轨迹、无预设形态,完全顺应材质本性,恰是道家“恍惚之境”的体现。《老子》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洇”的过程便如这般:似有迹可循却无迹可求,似有意为之却无意而成。在自然流转中,冰冷墨色生出温暖生机,死寂纸面焕发生命活力,尽显“道法自然”核心——顺应本性方能彰显生命价值。同时,“洇”字尽得写意之妙,契合中国写意画“得意忘形”的精髓,让观者在墨色晕染中既见春芽鲜活,又感生命力量,达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韵三解:生生、顺势与空寂的生命哲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痕洇处春芽红”中的“红”字,通贯儒释道三学,承载丰富生命哲思,虽内涵各异却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儒家视角下,“红”是《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象。《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红”作为生命色彩,是阳气生发的象征,是“苟日新,日日新”的精进精神体现。诗人以“红”状春芽,非违逆自然,而是艺术升华——“红”是春芽破土的生命力,寄托儒家“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如草木般在逆境中生长,在岁月中完善自我。同时,墨之浓黑与红之鲜亮的和谐共生,暗合儒家“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彰显“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家视角中,“红”的出现是“洇染天成非作意”的自然结果,合于《庄子》顺势而为之道。道家认为万物生长有其规律,顺应规律方能“无为而无不为”。“红”非刻意涂抹,而是墨色自然渗透的偶然之得,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恰如庄子推崇的“虚静”之境——摒弃杂念方能感受万物本真。道家的“红”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在之象,春芽之红不依附外力、不迎合他人,正如道家追求的人格境界:顺应本性、保持独立,不被名利束缚,在自然流转中彰显本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家视角里,“春红虽艳终零落”,恰是《金刚经》“空有不二”之理的诠释。佛家认为万物因缘和合而生,无永恒实体,“空”非虚无,而是“真空妙有”。“春芽红”是“有”,由墨、纸、春机等因缘聚合而成;“落尽馨香”是“空”,是因缘离散的结果。二者辩证统一,“有”是“空”的显现,“空”是“有”的本质。诗人借“春红”提醒世人:勿执着于表象绚烂,要透过现象见本质,在生命流转中体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霞赩三谛:绚烂、逍遥与圆融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落尽馨香醉霞赩”以“霞赩”收束全诗,与“春芽红”呼应,融贯三学智慧,将意境推向高潮。“霞赩”指晚霞绚烂赤色,既具视觉冲击,又含精神感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儒家观之,“霞赩”的绚烂如《论语》“绘事后素”所言,体现“文质彬彬”之美。儒家认为“质为根本,文为修饰”,晚霞的绚烂(文)以天空的澄澈(质)为基础,二者相互成就,恰如君子之道:内有高尚品德,外有优雅言行,内外兼修方为至善。同时,“霞赩”的极致绚烂与温和内敛,暗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兼顾他人,在辉煌中保持谦逊,恰如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以自身价值滋养万物,实现生命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家感之,“醉霞赩”通于《庄子》“醉者神全”的逍遥之境。庄子认为,醉者坠车不死是因精神放松、杂念不侵,“神全”方能与物无扰。诗中的“醉”非饮酒沉醉,而是被霞赩绚烂所陶醉,进入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霞赩”是自然杰作,欣赏晚霞便是与道相通,挣脱尘俗束缚,回归“天地与我并生”的逍遥。诗人从留恋春芽馨香到沉醉晚霞逍遥,体现道家“返璞归真”的追求——挣脱世俗羁绊,在自然相融中获得精神解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家悟之,“霞生霞灭”如《坛经》“本来无一物”,蕴含“破执相之惑”的空寂之理。佛家认为万物皆为因缘假象,“诸法无常”。霞赩的绚烂由夕阳、大气、云彩等因缘聚合而成,夜幕降临便会消散,恰是“无常”的体现。“落尽馨香”象征尘世欲望消亡,“霞赩消散”喻指破除表象执着。诗人“醉”于霞赩,是在绚烂中体悟“空”的本质:不执着于美丑、得失、生死,方能破除“我执”“法执”,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清净境界。佛家的“空”是在“空”中见“真”,霞赩虽散,因缘规律永恒;生命虽变,本心不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学同源:真如之境的终极回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诗以“红”与“霞赩”首尾互文,实虚相生:“春芽红”是尘世生命的实象,“霞赩”是自然大道的虚象,实虚互补构成完整意境。儒家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曰“玄之又玄”,佛家言“色不异空”,三学虽表述各异,却皆以“体悟本真”为核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与“霞”的流转,恰是三学同源的印证:儒家见生机,道家循自然,佛家求圆融,最终都指向“天人合发”的真如之境。笔墨作为媒介,串联起艺术与哲学、尘世与自然、有限与无限,让观者在诗画意境中体悟:儒之精进、道之自在、佛之超脱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墨真如》以二十八字藏天地玄机,炼字精妙、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又传承了三学合一的哲学智慧。笔墨落处,不仅是诗与画的交融,更是道与真的彰显,让人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在于顺应自然、精进不辍、破除执着,最终回归那个超越表象、永恒不灭的真如本境。</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