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五年建兰写生记(五)

信风

<p class="ql-block">二O二五年建兰写生记(五)</p><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早,将楼顶上的部分兰花搬到窗台晒太阳,可在墙上看兰影,微风拂来,叶跳影舞,让人久久无法移步...粗观之,反思古人以影写兰竹之法,可能存在许多局限,如:①弯曲的线条,按其光射方向竟然出现直线,②丛兰的前后苗,可能不分,甚至前后相反,③前后左右的重叠,可能变凌乱;④兰叶的粗细变化,和肉眼可见不一样,因为光线角度只有一个方向,⑤阳光一般情况下是俯视,除了早间晒到墙上较好,随着太阳上升,其变型会更突出....,当然也有好的地方,如:①风吹拂时,叶子的变化和影子的变换,可以借助理解,②从影子可见,风来时,只画叶子朝一个方向去,而实际情况,有多种变化:风微小时,可能只有几叶变化,不一定全部叶子往一个方向,也谓蕙风和畅;风稍多时,可能叶子往一个方向,但要注意前后左右的关系如何画;风大时,可能有些苗从底部即开始往风向去跳动,可能有的地方挨的更紧,甚至弯曲程度也变得更大,甚或有逆风之叶翻转等等。</p><p class="ql-block"> 上午时间比较紧,来不及磨墨,用毛笔直接沾水,并以之擦一擦砚台剩下的干墨,直接淡淡的写生了一幅仙山红。下午十五时许到上海书画出版社陈铁男老师办公室,观看欣赏三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分别是《梁楷》、《牧溪》和《八大山人》,并借了一本《牧溪》。随后到上海画院再次参观朱敏老师的《闲梦远山》画展,晚上听朱敏老师《闲梦远山》分享讲座会,其结合画作解剖分析自己五十多年探索中国画的过程,分享人生的历练和修行的过程,享受艺术的过程,国画是精神良药,痛苦并快乐着,是心灵、审美的对接,天人合一,是偶然与必然、肯定与否定、现实和虚无交织变换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10月1 1日早,首先对天香素勾写一剑背面较多的花朵,这里主要有几点不是很好处理:①从背面看不到鼻子,可以不用画,但副瓣可能只看到一小部分,而且角度和线条弯曲长短处理往往较难;②舌,如果刚好看不到,可以不用画,但很有可能可以看到一部分,还有反卷等,以勾线尚可描,而以墨笔写的话,处理特难;③外瓣,如果是正背面,很好画,如果是背侧面,上瓣和前瓣好画,而后瓣则有时候不好处理。依平时多次实践来看,只好稍作微调角度来表达,但有时候还是觉得别扭。所以在画画时,尽量不要选择正前或正后的叶子和花瓣来画。画好此幅后,感觉可以画的更好一点,于是,又不断地在试勾不同角度的花朵,不仅求形似,表达正格花,着重在国香。而具体表现形式:①含香时关键在内三瓣的含蓄状却充满着香气待放;②吐香时,要做到以笑迎人,无论是外三瓣还是内三瓣,甚至鼻也和人一样臭味相投。后来,又对仙山红勾写了一幅和意写二幅。</p><p class="ql-block"> 晚上十点半,忽想用手机灯光照射天香素,从不同角度看花型变化,并予以拍照,其投影可作为墨笔写意之参考。其实,从影子里可以看到,其外三瓣,往往变型,或长短、或角度、或宽窄,和内眼看到的有差距,这个我们在物理学习时,光源和物的距离、角度不同,其影子也会不同。如两个长短大小一样的东西,而距光源近者,其影子相对远者要大,而角度不一样,同样其变型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在肉眼看到的是一样,可能我们在画画时,就要纠正过来。</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早,看到天香素的最下花已低头,且外瓣不挺,稍曲内卷状,感觉快要谢了,抓紧将该盆兰端到书画桌上,不知在此期间该花即掉落在盆泥上,匆匆将其勾写后,即出去办事了。晚上,练一会儿箫后,感觉有些想睡,抬头一看,眼前的仙山红和雁荡山兰均在大小排铃,又分别将之写了一遍。仙山红,花剑长高至13厘米,一剑4花苞可见。雁荡山兰,也是一剑,已长高至2 1厘米,可见6花苞(另有一个很小的苞夹在顶上的两花蕾中间,不知会不会成器,若成是一剑7花)。正欲收工,又多看了一眼天香素,感觉又有一花低头,可再靠近仔细瞧,该花朵已离开花梗,依吊在叶子上,唉,干脆再勾写一下以记之,省得晚上挂念多心睡不着。</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早,天香素的最下花在盆泥中慢慢从浅黄白色变枯,悬在叶中的次下花已失去生命力,也是一样的结果,下第三花的花瓣也开始内卷,幸好,上面四花之花瓣尚张力十足,但也会慢慢老去。暂且将之勾写下来,不过为了突出表达次下花悬在叶片上,只画了一长叶,其他都是短叶。不出所料,傍晚时分是不是被我这难听的箫声吓着,居然下第三花掉落在书画桌上,晚饭后当然要将之和盆兰一起勾写下来。接着,将仙山红从前后两个方向各写一遍。这段时间,再次翻阅兰谱,主要是赵时庚的《金漳兰谱》、王贵学《王氏兰谱》、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和《兰言述略》等。</p><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早,勾好天香素之花,当然也包括一朵吊在叶片上,两朵在盆泥上,上午出去办事,下午四点回来,发现上午勾好花的宣纸上又多了一朵,再转看这一剑7花,今只剩三花了。</p><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早,天香素又掉落一花,只剩顶上两花,其他5花已掉落,其中两朵吊夹在叶上,以勾花墨叶写之,而在盆泥上3花朵以勾线写之,也不在乎枯状,同时以淡墨来渲染周边,从而留白露出勾线花,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掉落的花还保持着素,亦谓花中"素王"也。晚上,看见雁荡山兰之花剑已长高至30厘米,下面4花实现了大排铃,上面3花正在小排铃,很容易勾写其花剑,因其叶比较多,将近有100片叶,用墨笔写起来,痛快淋漓,也不计较写了多少叶,要求做到多叶不糊不粘,密不漏风,疏可走马,尤其多直立、斜立叶的线条要求刚中带柔,重在表达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10月17日,参加第七届长三角水墨展开幕式,本人拙作两幅兰石图入展,分别是"香引来去风”和"风传轻重香”,很荣幸"风传轻重香"此次获得"优秀作品奖"。此两幅作品主要是应"天工开物"为主题,以科学养兰,人和兰之和谐相处和发展,以孔子"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为出发点,以唐太宗李世民之两首兰花的其中两句"风传轻重香"和"香引来去风"来创作两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午,天香素一剑七花已经全部掉落了,而此盆兰多苗叶繁,但不入画,今天不再写之。有喜的是雁荡山兰,次下花开了,最下花半开,于是以两个方向分别勾写花两幅,一幅花剑偏左,其苗以左右两侧发展为主,这样叶子基本占领了画面,那叶子画起来就是多,而另一幅的花剑,稍左靠中,但其苗主要是往前后发展,这样叶子越是靠底部越多,画起来底部会重叠,这样就要注意其重复用墨而不糊晕,又见笔触。仙山红也开始大排铃,而其花剑出现弯曲,亦如实勾写之,又因其叶以垂曲叶为主,甚至有翻转叶,不过叶子虽不是很多,写起来也要注意线条变化。</p><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晚,雁荡山兰下三朵花全开,墨写和勾写各一遍。为此拍了视频,并以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雁荡山兰</p><p class="ql-block">一口气开了三朵花</p><p class="ql-block">轻轻的</p><p class="ql-block">清清的</p><p class="ql-block">香成一滴滴墨水</p><p class="ql-block">洒在红星纸上</p><p class="ql-block">开出</p><p class="ql-block">希望之花</p><p class="ql-block">浪漫之花</p><p class="ql-block">胜利之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早,雁荡山兰又有一朵半开,将其方向转至左右均有花,刚刚好其大部分的苗也是左右方向发展,这样画起来叶多,关键是如何处理勾好花剑在叶间有前后和左右的穿插,既能突出花,又和叶相呼应。晚饭后,该朵花已全开,即此剑7花已全开4花,当然又要写一次,但此花剑从上部往下画,不到底部的五分之一处即是纸的底部,亦即画了花剑的上段,那叶片也只能从此处开始画,且说此叶片比较刚健,偏细挺,感觉此兰与五代画家黄居宷的花卉(兰花)写生图特别相似;再说花也比较像,只是他画的花,除了二剑带花苞积极向上,另三剑花虽全开,却低头下垂,越往下部的花越低头下垂又内卷,说明下花不久会凋谢。</p><p class="ql-block"> 仙山红的最下花半开了,外瓣暗红不透板,花色由根部向外渐淡,瓣根带橄榄绿,副瓣浓胭脂红,舌瓣尚看不着;其叶中矮型半垂,叶尾扭曲飘逸,该兰源自娥眉山(古称仙山),故称仙山红,是建兰八大红花之一。其实,平时看到该兰的其中二片叶尾部出现了较长的枯叶,以为今年不会开花,很幸运的是今年居然开了,特高兴,为此将之勾写一遍。而定睛一看,左外瓣已打开,而上瓣被右瓣的顶部包裹着,无法看清舌和鼻,于是用勾线笔反过来将两外瓣轻轻分开,终于变成全开,顿见鼻为乳黄色,舌瓣为深红色,一个U字形显得姸的厚重,而不失端严。时至晚上10点半,此剑第二花半开,又勾花墨叶一幅。</p><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一)午,仙山红又开了一花,半开一花,故此剑4花已全开2花、半开1花,只剩顶上之花仍是花苞,勾写此花剑后墨写叶。接着匆匆墨写了雁荡山兰,即开始默写《心经》。</p><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午,阳光时隐时现,不觉漏了一线进来,刚好照在雁荡山兰的花剑上,我拿起手机对着兰拍视频简直太可爱了,一瓣瓣的花瓣白白嫩嫩的,简直比西施还美,再看到旁边放着一本牧溪的画册,令人神往的是他的"计白当黑",不着一笔尽得风流。</p><p class="ql-block">《留白》</p><p class="ql-block">一线阳光</p><p class="ql-block">漏在</p><p class="ql-block">一剑花上</p><p class="ql-block">牧溪在旁边</p><p class="ql-block">偷笑着</p><p class="ql-block">又急急的说:</p><p class="ql-block">那瓣白,别忘了</p><p class="ql-block">留给我</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墨笔写百叶雁荡山兰时,只有一剑花勾写在其中,本身以花留白的空间很小,但周围密密麻麻的黑线条,就是一瓣花的留白也很显眼,更何况是一剑花呢?</p><p class="ql-block"> 仙山红已经开了3花,只剩顶上之花含苞待放,写了一幅,并浇好水将之拿到窗台边的桌子上,正好阳光明媚,照射此花投放在桌面上,抑或地面上,影子中的叶子是笔直的,而实际的叶片却是扭曲为多,这样以影写兰就完全失态了,因为下午的太阳较高,阳光射在桌子或地板上,大于90度,而兰和地面是90度,这样看影写兰就完全变型了。一般情况下,兰和墙面平行,光线以90度垂直射来,这样的投影较好,但射到兰的不同部位还是有一部分不准,如有前和后,偏左或偏右,偏上或偏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0月23日午,仙上红的顶上之花开了,一剑4花全开,一眼望去,舌和鼻特别红,这样包围着的鼻头显得圆而特别的黄,而舌也比内外瓣均大而圈着,顺手勾写之。还有意思的是,平时看到徐渭画的其中一幅兰叶,感觉不像春兰(他画的是春兰),可这几天看到该仙山红之叶,似乎觉得挺像之。</p><p class="ql-block"> 雁荡山兰又开了一花,此剑七花已经全开5花,勾好花剑后,想起黄居宷的写兰图画的很逼真,于是将兰叶继续勾写。</p><p class="ql-block"> 10月24日晚十一点多,创作了四条幅后,忽想今天的作业还未完成,于是动笔勾写了一幅竖式的仙山红,而因尺寸太窄无法表达飞行状(虽然其叶末段有曲转,但整体特有飞行状);于是,再以横幅构图,墨笔写之,其叶片的变化可以全面反映出来,当然又是自己喜欢的飞天之兰。还有,今天的落日余晖很美,恰好方洪志在这里,我可以将兰花拿到窗户上,任他来拍照,他也不客气,将仙山红和雁荡山兰拍𠆤够;夜深的时候,也没忘记给雁荡山兰也写一幅。</p><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晚,仙山红以横构图写之,只是今天以花的后面写,且花剑在右;前天画的花是正侧面,花剑在左。而雁荡山兰又开了一花,是次高花,这样一剑七花开了6花,只剩最高花未开,其花苞正逐渐长大,有开花的希望;今天特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勾写之。</p><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午,雁荡山兰的顶上之花没有下面6花大,此时已经有一瓣打开,勾写了一遍,顺便添上几叶;尔后,从不同角度对着仙山红勾花,同时,又以墨笔写花,待半干沿墨笔边沿勾线,比较两者对花型和瓣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花之香的表达。其实,历史上画兰偏重后面和侧面画花,这也是画花投巧之处,也是最能体现花型之美的好办法,也是和兰叶好协调的妙法。且说,对于兰花之韵,特别是如何表达其含香和吐香,以侧面来表现是比较好的办法,而随着清代鲍绮云提出兰花瓣型理论,后来特别讲究正格花,而许霁楼又提出以其庄严为正,如何真正体现国香,有时候可能就会有正面花出现,如果以勾线写花尚好表达,这在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就有很多经典的图案,且是写生稿;而如何以墨笔表达呢?确实是难中之难,经过不断的勾线再墨笔,又墨笔再勾线,其实墨笔难在正面如何写鼻和舌,而含香可以通过主瓣和副瓣表达,而吐香有时缺了鼻和舌,可能香味之纯、之清会不会受之影响呢?!画中的"阿睹"可点,又如何可圈呢?我平时在墨笔画正面花时,直接以"圈"表达鼻,看来也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且有别于画谱中的点花中的模糊三点作为点晴之笔也。</p><p class="ql-block"> 建兰又称四季兰,若有时间继续记之为六,无时间暂时搁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