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唱黄梅采茶戏的初伤地​——怀宁石牌镇

小飞哥

<h3>严凤英靑少年时照片</h3> <h3>序曲:暗夜里的微光​<br>1930年4月13日,严凤英出生安庆市龙门口韦家巷的“联升客栈”里,取名“鸿六”。其祖父原是桐城县罗家岭的巧手木匠,被这家小客栈的单身老板娘看中,结为夫妻。​无奈老板娘未能生养,在四十岁时抱养了严司明,严司明聪明伶俐,念过小学,写得一手好字,曾在一家印刷所当抄写生,还会拉唱一些京戏,二十岁时结婚,婚后不久便生下了鸿六,生活一度颇为甜美。但好景不长,严司明夫妇不幸染上了鸦片瘾,生活放荡堕落,导致家道急剧中落。他们先将鸿六许给陈姓人家作童养媳,继而将年幼的女儿鸿鸾卖给了安庆的一户人家。其母在鸿六仅三岁时便改嫁离去。七岁那年,因日本入侵,鸿六回到老家罗岭,与年迈的大奶奶一起生活,开始了放牛、打柴、挖野菜的农家农活。<br>罗岭(2004年为纪念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由当地新舟村与陡潭村合并改名“黄梅村”)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山歌、对歌、插秧歌……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 有时严司明拉起京胡教几岁鸿六唱京戏,父亲是她最早的戏曲启蒙。她有过人的模仿力和一副甜润动人的好嗓子。这份天赋与热爱,成了她苦涩童年中的一丝微光,也为她未来充满坎坷与辉煌的戏曲人生,埋下了最初的伏笔。</h3> <h3>马兰饰演电视剧《严凤英》剧照</h3> <h3>一、 艺海初涉:严师门下与宗族风暴​<br>1942年,12岁的严鸿六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生活的磨砺让她比同龄人更显早熟坚韧。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回乡的补锅匠严云高(半艺半匠,并非职业)会唱黄梅采茶戏(也称黄梅调),便拜严云高为师学习黄梅采茶戏。<br>村子里有一家“姜家茶馆”,晚上没人来喝茶,鸿六与几位小伙伴,瞒着家人,在这里学艺。严云高倾囊相授《小放牛》、《闹花灯》、《打猪草》等经典小戏的唱腔与身段。几年勤学苦练,鸿六技艺初成,严云高便在自家院子搭起简易戏台,让弟子们为乡亲们演出。鸿六的首次登台,虽显稚嫩,但其俊美的扮相、圆润的嗓音和灵动的表演,立刻赢得了乡邻的喝彩。<br>这个土台上的“出名”,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宗法社会的千层恶浪。<br>严凤英1954年接受陆洪非采访:“十六岁那年因为学黄梅戏,几乎被她祖父丢在塘里淹死了”。严凤英和一起学戏的两个男孩子(其中一个名叫江继淮),离开了生她养她的罗岭,跑到练潭,开始了漂泊卖艺、几次生死的唱戏生涯。<br>  “过了练潭河,就到了新四军的地方了,就是平安的地方。”<br>练潭的粮站那里有个“万年台”,长年有人唱戏。严凤英跑到了练潭,找到了戏班子里一个叫程积善的人,她磕个头说:我师父是严云高要我不找您的,说您会唱黄梅调,你不留我们,我们回去就没法活。戏班子讲义气就把她收下了。</h3> <h3>马兰饰演电视剧《严凤英》剧照</h3> <h3>马兰饰演电视剧《严凤英》剧照</h3> <h3>二、 江湖险恶:练潭惊魂与杨门温情​<br>1946年春天,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练潭镇,戏班演出传统剧目《二龙山》。班主别出心裁,将剧情焦点放在一个手持帅印、号令山寨的丫环身上,并改剧名为《丫环挂帅》。而饰演这位丫环的,正是严鸿六。锣鼓声中,她扮演的小丫环从女寨主手中接过帅印,一番英姿飒爽的舞弄,一声清脆响亮的“喽啰们!”引得满堂喝彩。她演唱的《大王的大印拜会在手》时,将小丫环的活泼娇憨、装腔作势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齐声喝彩叫好。<br>严鸿六迅速“走红”,她唱腔动人,容貌俊美,尤其是那双眼睛,既有火焰般的热情,又有溪水般的清纯,还暗含万种风情,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观众,年轻小伙不惜跑十几里路只为看她一眼。而危险也跟随而至,当地驻军的一名军官觊觎她的美貌,频繁“邀请”她去唱堂会。班主深知此人居心不良,但不敢得罪,只得每次央请一位叫二姑的妇女贴身跟随,寸步不离,勉强护其周全。<br>一次,军官单独点鸿六唱戏。演出后,军官借赞扬之名,行轻薄之实,拉着鸿六的手抚摸,言语充满挑逗,企图利诱她留下。鸿六惊恐拒绝,二姑急忙周旋解围。军官恼羞成怒,设下更阴险的圈套。一晚,他又请唱戏,席间强逼二姑饮酒并将其灌醉。军官支开士兵,欲对孤身一人的鸿六施暴。鸿六如无助羔羊,惊叫躲避。千钧一发之际,二姑佯装酒醒,大喊“地震了!”,趁军官愣神之机,拉起鸿六狂奔逃回。<br>戏台上下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上演《送香茶》。鸿六已化好妆候场,但台下军官及其爪牙的身影晃动,气氛诡异而紧张。班主预感大祸临头,急令戏班武生江大脚(江兴和)背着鸿六提前逃跑。他们刚离开,追兵即至。夜色中,江大脚背着鸿六一路狂奔,身后是紧追不舍的大兵、阵阵犬吠和枪声划破夜空。子弹呼啸而过,撩起鸿六凌乱的发梢,她吓得呜咽哭泣。幸得一茶馆店主相助,他们从侧门逃脱,继续在野地狂奔十几里,直到双河埠才摆脱追兵。<br>劫后的鸿六,不敢返回危机四伏的罗岭老家。夜色深沉,山影狰狞,江大脚指路后离去。又饿又怕的鸿六,敲开了一户做祭香的人家门。主人杨香匠夫妇心地善良,热情招待了她。他们劝鸿六回家向宗族认错,认为女孩子在外太过危险。但鸿六深爱黄梅戏,不愿就此放弃。她的纯真与倔强打动了杨氏夫妇,便留她住下。鸿六勤快伶俐,帮忙制香、晒香、送货,闲暇时唱戏解闷,待二老如亲生父母,杨香匠夫妇喜出望外,收她为义女,鸿六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br>然而,对黄梅采茶戏的挚爱始终在她心中燃烧。听闻安庆城里有名角丁永泉(丁老六)的戏班水平很高,她决心前去投奔。干娘万分不舍,百般挽留,但鸿六去意已决。她含泪跪别,转身踏上未知前程。1946年她历尽艰辛走到安庆,投到张光友的戏班找到丁老六。丁老六见她条件出色,又经试唱,认为极具潜力,便向班主力荐。张光友一见鸿六伶俐俊俏,听了唱段更是连连称赞“是个唱戏的好佬!”。鸿六凭借天赋和努力,很快在安庆崭露头角。</h3> <h3>严凤英《天仙配》剧照</h3> <h3>三、 石牌劫场:禁地初啼与魔爪擒花​<br>安庆并非世外桃源,对于黄梅采茶戏艺人而言,真正的龙潭虎穴是怀宁的石牌镇。当地官商富绅多蓄养徽班,使得徽班与官绅捆绑成一体,污称黄梅采茶戏为低俗“淫戏”,从商业利益出发必欲除之而后快。安徽伪学者程演生在《皖优谱》中对黄梅采茶戏极尽诋毁辱骂:“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官中往往严禁搬演”。这种污名化直接导致黄梅采茶戏艺人,在安庆特别是怀宁遭受残酷迫害,这就是民清以来,安庆特别是怀宁石牌的戏曲生态。<br>他们在石牌周边广布眼线,一旦发现有人唱黄梅调,立即报官抓人,甚至动用私刑直接“沉塘”。黄梅戏前辈、著名艺人丁永泉就曾八次在怀宁一带唱戏八次被抓,1926年甚至被铁链锁颈,准备沉溏。情急之下,丁永泉辩称:“京剧、徽剧能唱,为什么皖剧不能唱?我们唱的不是黄梅调,是皖剧!”。这便是“皖剧”一词的由来,但是“皖剧”从来都是一个存的剧种。黄梅戏音乐泰半时白林在接受CCTV11的采访时,也指明“皖剧”是不存在的。<br>1947年,抗战胜利后,安庆官府和地方乡绅对黄梅采茶戏的打压变本加厉。为了生存,丁老六戏班在枞阳演出。某日,台柱子郑鸿霞因病无法出演热门剧目《小辞店》,观众点名要看。危急关头,严鸿六自告奋勇要求顶替救场。班主惊疑:“你能唱?”鸿六回答:“能!我悄悄跟郑师傅和丁爷爷父女学过!”救场如救火,班主只得同意。师兄张云风急中生智,将海报上主演名字改为“严凤英”,取她本姓“严”与剧中人“柳凤英”之名结合。从此,“严凤英”这个注定要响彻中国剧坛的名字,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br>严凤英饰演的柳凤英,一开口便征服了全场。她的唱腔哀婉缠绵,表演真切动人,观众如痴如醉,首唱即红了枞阳。消息很快传到了石牌镇怀宁县自卫武装大队(团练)队长郑海澄的耳中。郑海澄是盘踞石牌镇的土皇帝,手握枪杆,与地方势力勾结,称霸一方。他强抢民女组成徽剧戏班,供其白日唱戏为其赚钱,夜晚供其泄欲。听闻严凤英才色双绝,他立刻垂涎三尺,决心要将这只“美丽的天鹅”攫为己有。<br>郑海澄的“邀请”(实为胁迫)严凤英到石牌镇演出,严凤英怯生生地来到其公馆唱堂会,严凤英强忍恐惧,唱起《小辞店》的经典唱段《花开花放花花世界》,歌声婉转,情感真挚。郑海澄一双淫邪的眼睛在时年十六岁的严凤英身上扫来扫去,内心惊叹其如出水芙蓉,含苞待放的娇容。<br>郑海澄岂是为了听戏?未等唱完,他便淫声打断:“别唱了,别唱了,我的心都酥了!”说着,眼神迷离,颤巍巍地走向严凤英,欲行非礼。严凤英惊恐愤怒,惊慌躲闪,奋力挣脱,拉开门冲了出去。<br>她刚逃回戏班,根据丁俊美回忆:郑海澄即派了一连的枪兵把戏班给围了,团丁持枪冲入,打砸戏箱,扣押了丁老六、丁翠霞等人,并威吓:快把严凤英交出来,否则,敢唱‘淫戏’一个别想跑,你们被包围了!为救师傅和同伴,严凤英挺身而出:“放了他们,我去!”<br>她再次落入魔掌。郑海澄拿出一张按有手印的“婚书”,声称其抽大烟的父亲严司明已收下聘礼,将她许配给自己。严凤英一看便知这是郑海澄逼迫软弱怕事的父亲所签,她悲愤交加,厉声驳斥:“你卑鄙,是你们逼他,他才这么做的!我的婚姻我自己做主!我是逃出罗岭的,我不是严家人,不是,不是!”声音中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控诉。郑海澄利诱不成,便如饿狼般扑来。可怜的严凤英,在暴力面前无力反抗,遭受了生命中最为惨痛的身心摧残,这是她一生难以愈合的巨大创伤。<br>严凤英被郑海澄关押大约一年,她装疯卖傻、跳楼自杀相胁、坚贞不屈。戏班同仁在外积极营救,利用郑海澄近期赌运不佳的情况,散布他犯了“开口星”要破财的言论,并通过“算命先生”之口说:其若伤害严凤英必有血光之灾。郑海澄无计可施,拿枪指着严凤英的头威胁道:“放你出去以后不能再唱黄梅采茶戏,否则被逮到就一枪崩了你!”</h3> <h3>严凤英照片</h3> <h3>严凤英王少舫演《天仙配》剧照</h3> <h3>四、 舆论绞杀与逐出故土​<br>逃出石牌镇,回到安庆,“巧遇”生母丁小妹,但是丁小妹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带来的依然是灾难。1947年的安庆,官方和主流舆论对黄梅采茶戏的围剿达到了高潮。对严凤英这个年仅16岁黄梅采茶戏的新芽全面禁演,并请逐出安庆。《真报》刊登《安庆各界请逐淫伶》原文如下:黄梅班淫戏,夙为皖、鄂等省例禁。兹安庆市东南大戏院经理,近又想得一生财之道,聘得风骚女伶严凤英,居然于前日登台。该院只图渔利,不思有伤风化,情殊可恶。现值戡乱时期,禁止一切淫戏,该院经理,居心何在。严伶前在安徽剧场演出淫戏,引诱一班青年,曾被一度禁演,该经理竟抗拒政令,又聘严女上演,尤为目无法纪。各界亟盼各有关当局速予严惩,以正风化云。<br><br>紧接着,1947年3月11日,安庆《皖报》发布官方消息《严凤英不准登台剧院戏目须送审》,报道专保公署召开戏剧座谈会,明文规定:“禁止严凤英登台演戏,如有违背,唯各戏院经理是问”,并“绝对禁演有伤风化邪淫戏剧”。<br>在官府、乡绅、徽班势力和负面舆论的多重绞杀下,年仅十六岁的严凤英,在石牌镇第一次演唱采茶戏就遭受到的身心巨创后,又被正式驱逐出怀宁石牌,乃至整个安庆。解放前的安庆,留给她的只有沉塘的威胁、练潭的惊魂、石牌的屈辱和舆论的污名。她带着满身的伤痛,被迫离开家乡,继续在江湖中漂泊。这场在石牌镇的劫难,是她艺术生涯早期最黑暗、最惨烈的一页,集中暴露了旧时代对草根艺术及其女性从业者的极端歧视、压迫与摧残。</h3> <h3>尾声:劫难烙印与历史见证​<br>怀宁石牌镇的这场劫难,是徽剧的势力对其身心的残酷暴行,是她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巨大创伤与耻辱烙印。这场劫难,赤裸裸地暴露了民清时期怀宁石牌镇是徽剧戏曲霸权的天下,徽剧黄梅调两形同水火,黄梅采茶戏艺人在怀宁石牌无立足之地,怀宁石牌根本就不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而是黄梅采茶戏的生命禁地。<br>石牌镇的伤痛记忆,是旧时代扼杀黄梅采茶戏天才的冰冷罪证。严凤英在石牌镇的劫难也印证了民清时期的怀宁石牌镇——是黄梅戏的生命禁地。</h3> <h3>参考书目​<br>1.《严凤英一家人》周玉冰 江苏文艺出版社<br>2.《严凤英》 王冠亚<br>3.《王小亚回忆母亲:一个真实的严凤英》王小亚<br>4.《王小亚回忆母亲严凤英:坎坷的从艺路,婚姻多波折》<br>5. 《严凤英画传》张凤高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br>6. 《严凤英的故事》央视CCTV11《地方戏曲之窗》栏目<br>7. 《我与严凤英》丁俊美口述<br>8. 《严凤英的生活经历》陆洪非<br>9.《忆严凤英心伤,惜马兰别舞台》时白林<br>10.《生活丰富了她的表演艺术——访安徽省代表团黄梅戏演员严凤英》陆洪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