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值此乙巳年重阳节之际,扬中市外国语中学党总支、校长室,组织全体退休同志参观了扬中市新坝镇红联村(原为“红灯村”,村镇合并后更名“红联村”)。</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丹桂飘香,秋高气爽,艳阳暖照。当我们一行走进红联村的时候,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确实是一幅“乡村美如画”的田园风光:硬质乡村公路干净整洁,从主干道一直延伸到每一家村民的门前;整个田野,村落交错,埭前屋后,茂竹修林,河塘密布;路旁田野,稻谷低垂,一片金黄,在微风的吹拂下,不时飘来阵阵稻香;一幢幢将军楼掩映其间,好不气派,好不壮观。</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乡村建设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中央2025年1号文件出台以来,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更是被提到战略的高度,越来越被重视。</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新坝镇红联村在村党委、村行政一班人的带领下,不断加强村里环境整治,十分重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注重村里文化品位提升,努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长。</p> <p class="ql-block">沿着乡村公路慢行,“竹韵灯耀,根深源长”红灯田园特色观光带,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人造墙壁上写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标语,墙边,展示着农耕时代所使用过的风车,水车,独轮车,犁具,蓑衣,斗笠……这些老物件,提醒人们,社会发展了,文明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但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渐行,是一片稻田,田边,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竹制宣传牌,“水稻的流光岁月”几个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细看文字,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水稻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食物来源的前世今生,懂得了种植水稻,尤其是科学种植水稻的重要性。而远处稻田里的插牌,用白色书写的“守望稻田,遇稻幸福”,更让我们感受到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今天的美好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随着农植物种植的多样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出现,红联村不断挖掘自身发展优势,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直播间,通过有关途径,更便捷地将农户种植的各种经济植物农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p> <p class="ql-block">红联村的砂轮企业,是扬中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小小砂轮,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红联人的财富之门,也开启了扬中的乡镇工业时代,更萌发了扬中人的“四千四万”精神,创造了乡镇工业发展的奇迹。如今,他们建起了“扬中砂轮历史文化展览馆”,以此不仅是为了记住历史,更是为了展望未来,昭示后人,继续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不断奋进,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红联村还建起了“扬中红联非遗传习馆”。里面介绍了当地两位著名的非遗传承人物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常敦明,曾被誉为“中国笛王”,两次荣获“中国笛箫制作终身成就奖”,并受到了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在担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期间,曾主持和具体指导研究,制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各民族的主要乐器300余种。退休回乡后,曾创办长鸣乐器厂,其研制的“中国巨笛”曾获大世界“吉尼斯证书”和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镇江市“巨笛绝技奖”。</p> <p class="ql-block">耿月新,扬中竹编非遗传承人。芦、柳、竹,被誉为“扬中三宝”,耿月新这位能工巧匠、竹编艺术大师,不但能够凭借自己高超、精湛的技艺,将扬中的三宝之一“竹”,劈削成篾,制作出各种实用的生活用品,如,竹篮,竹匾,筲箕等等,还能劈篾如细丝,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山水风光、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等艺术品,且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红联村还不断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先后建起了慈善文化园,慈善长廊,引导村民人心向善,兴办慈善事业。</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村里还增设了各种健身设施,开辟了健康步道及多样活动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离别之际,再次回首,几幢将军楼又突兀地出现在眼前。我们深感,现在的农村,风光越来越美了,小洋房越来越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span>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新坝镇红联村不就是一处典型的缩影吗?我们期待这样美如画的乡村越来越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