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开地图,查看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和安徽省来安县的苏皖两地,苏皖当地的老人几乎能够一眼识别苏皖两地分界线。有人说他们都生活在当地当然了解,其实那到不一定,江苏六合与安徽来安融合,村与村,庄和庄都交织连带到一起。老人们说:安徽来安的村庄基本上都带“郢”,江苏六合的村庄基本都带“营”。这一独特的地名文化在全国也及其罕见,老人们说:“这是楚地地名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楚地地名传承</b></p><p class="ql-block">说到地名区分这里将为你呈现两个神秘的但是在当地应用非常广泛的字“郢”和“营”。住在当地的人几乎不曾注意,你的身边有众多带有“郢”或”营”的村庄,也许这些村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你的姓氏与带有“郢”或“营”的村庄第一个字一致,或许你的家族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郢”字全国最多县市</b></p><p class="ql-block">据滁州市地名委员会统计,滁州地区带有“郢”的乡镇和自然村落共计1857个,而带有“郢”字乡镇和自然村落最多的就是与六合一衣带水的来安县,共计有749处,来安县也是全国地名带“郢”字最多的县市。而紧临六合与来安同属滁州地区的天长市只有一个村庄带“郢”字。更为奇怪的是与来安天长交界的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全区境内几乎没有带“郢”字的乡镇或自然村落,倒是带“营”字的乡镇和自然村落不计其数。据说六合地名中的“营”与安徽地名中的“郢”都与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关。楚国曾经多次迁都,迁都所至之地均命名为“郢”,比如,楚国曾迁都寿春,就“命曰郢”。</p> <p class="ql-block">楚亡国以后,项梁起兵反秦,立楚怀王建都“盱台”(距离六合不远的盱眙),在当地留下了很多包含“郢”的地名。想必六合民间也是当时兴起,此后历代,很多村庄的名字中都包含一个“郢”字,后来是如何演化成了“营”,这也许要问当地地名管理部门了。究竟是哪一个时代更改的?还真的值得研究一下,是为了区分两省交界处的相同地名还是另有说法?这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郢”和“营”的区别究竟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郢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郢,地名,楚国国都。秦亡楚国后,称楚国国民居住地为某某郢,这也是绵延800年楚国国民为了纪念自己国家消亡的一种方式,用国都取名而沿袭至今。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营的解释</b></p><p class="ql-block">营,(1)从荧从宫。以荧光外射、环宫而垒。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2) 营,有多个义项,基本意思有,军队,军营;军队的单位;筹划,管理,建设;谋求等;又如:营防(营防及防御工事);营门(军营之门);营卫(军营的护卫);营壁(营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郢与营的区别和混淆</b></p><p class="ql-block">郢,原意为楚国都城,后来人们习惯把它用于楚国统辖区内重要村落的称谓。多以屯垦将士基层头目之姓氏去命名,渐成村落。如夏郢一定是夏氏在此屯垦,汤郢一定是汤氏在此屯垦;而长房郢、九房郢就很好理解,定是某氏的大儿子和九儿子另立门户的居住地;再如“前叶郢”和“后叶郢”就是叶氏在前后两个村落屯垦;东郢、南郢、西郢定是以自己为中心另辟的各屯垦地;还有上郢、下郢等等,大致意思可以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也许这样的地名在一定范围内重复的很多,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营,士兵解甲务农,入籍屯垦形成的村庄。现在有些地方“郢”和“营”混用,已很难界分。但是,这些村庄多为屯垦将士的后人所居,是无可争议的,以“营”的村落大多也是以姓氏、方位来命名,于“郢”的命名方式如出一辙。从苏皖交界的六合、盱眙、来安、明光带有众多的“营”或”郢”的地名来看,这里遗留下的楚国文化遗产还是值得研究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独特的地域地名文化</b></p><p class="ql-block">在来安县带有“郢”的乡镇如“杨郢”、“大余郢”。而带有“郢”的众多自然村落不计其数,就拿来安县最东部的原兴隆乡(今半塔镇兴隆村社区)来说,从东向西就有夏郢、梁郢、小武郢、南郢子、张郢、汤郢、前叶郢、后叶郢、肖郢、霍郢、长房郢、九房郢、南郢、西郢、蔡郢、林郢、章郢、姚郢、双郢、何郢、大刘郢、小刘郢、王郢、小东郢、掌管郢、豆腐郢等等。这只是来安东部地区与六合竹镇大河桥水库止马岭沿线带有“郢”字的部分村落。非常有意思的是大河桥一水相隔的河对岸的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却是截然不同,这里的村落却是以“营”命名,同样以此南北轴线向西推,这里坐落着许多带“营”的自然村落,如:小李营、李大营、杨营、张营、赵营、曾营、姚营、欧营、靳营、大余营、草营、东营子、小杨营、下营、史营、大宋营、小宋营、孟营、孙营、小李营、大张营、侯营、蔡营等等。在这里可谓是“步步为营”,这只是安徽省来安县的“郢”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营”部分地名的缩影,而六合区耳熟能详的地名中带“营”的还有常家营、马营、龙虎营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三里一郢 步步有营</i></b></p><p class="ql-block">以大田郢、大刘郢兵工厂为根据地,南下抗日延大田郢、小田郢、南大塘郢、小魏郢、后洪郢、大洪郢、小洪郢、兴隆、南郢、张郢、南郢子越过大河桥水系,再延张营、严家岗、赵营、曾营、后吴、前吴、陆家楼到达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沿途地名带有“郢”或“营”的达十几处,可想而知在苏皖边界“郢”或“营”的地名真的是数不胜数。而当年苏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们也都驻扎在带有“郢”的地方,虽然是军营驻扎地但是地名为“郢”而不是泛指军营的“营”,说明这里的地名古就有之。而六合北部山区这些带有“营”的地名不见得是驻扎军队的地方,也许过去都是叫某某郢,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地名更改了,但是如果真的为了纪念楚国的消亡而设立的这么多带有“郢”的地名,在皖东江北大地上居然还保留着三里一郢步步有营的古老地名,证明这里很好的保留继承了楚文化的脉络,这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了解学习楚文化的一种渠道,传承沿袭下去非常好,这是古人给后人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吴银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