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坊见匠心,于诗馆品文化——酒泉市北关小学六年级玉门研学第四天

寒夏

<p class="ql-block">  当玻璃的炽热匠心撞上边塞的千年诗意,当工业的智慧与文化的厚重在研学路上相遇——10月30日,酒泉市北关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走出课堂,开启了一场“车间里学科技、诗文中悟历史”的特别旅程。从大明玻璃厂的熔炉边见证一块玻璃的诞生,到玉门边塞诗博物馆的展柜前触摸诗句里的风沙,再到图书馆的书页间、博物馆的展陈中汲取知识养分,每一步探索,都是成长最好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早上8:00,孩子们走进凯盛大明玻璃厂,开启了一场“玻璃的奇妙旅程”。从晶莹的原料到透亮的成品,从热火朝天的车间到整齐有序的仓库,我们亲眼见证了一块玻璃的诞生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 熔炉里的魔法</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熔炉前,橘红的火焰跳动着,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将原料熔成流淌的玻璃液。孩子们仰着小脸,好奇地盯着这“火与沙的对话”,原来玻璃是这样从固态“变身”液态的!</p> <p class="ql-block">🤖 智能生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地搬运、切割,精准得让人惊叹。孩子们纷纷感叹:“原来玻璃可以这么快、这么整齐地生产出来!”科技的力量,让生产效率和品质都得到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 仓库里的“玻璃森林”</p><p class="ql-block"> 成品仓库里,整齐码放的玻璃像一片透明的森林。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玻璃将被送往世界各地,装点高楼、汽车,甚至航天飞船。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玻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环保与循环</p><p class="ql-block"> 在废料区,工人们正认真分拣回收玻璃。“玻璃可以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孩子们记下了这重要的一课——环保不仅是口号,更是生产中的实际行动。</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块石英石静静陈列——它来自甘肃酒泉玉门,SiO₂含量高达99.5%以上,是制作高品质玻璃的核心原料。孩子们围在它周围,仿佛看到了“玻璃的前世”。</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几幅艺术玻璃作品立在画架上,光影交错,美轮美奂。原来,玻璃不仅是工业的主角,更是艺术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尾声,我们走进了大明玻璃的光能展厅,眼前的画面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法国的9MW线菲光热电站与中国的50MW塔式光热电站,巨大的镜面阵列在阳光下闪烁,像一片蓝色的“能源海洋”。</p><p class="ql-block"> 原来,玻璃不仅是透明的建材,更是捕捉阳光的“能手”!在光热电站里,玻璃反射镜将阳光汇聚成巨大的能量,为城市提供清洁电能。</p><p class="ql-block"> 最惊喜的是太阳能玻璃展区。讲解员指着一块太阳能板,告诉我们:“它能把阳光变成电,点亮我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小眼睛里,闪烁着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一座博物馆,半部边塞史</p><p class="ql-block"> 10:30,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玉门边塞诗博物馆,在诗歌与历史的长河里,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一进馆,孩子们就被那座巨大的“毛笔与书卷”雕塑吸引。讲解员指着《出塞》《凉州词》的诗句,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春风不度”的边关,也是无数诗人挥毫抒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环形展厅里,一幅巨大的“西出阳关”投影画卷缓缓展开。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古人策马出关的背影,听到了风沙中的驼铃声。那些边塞诗,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边塞诗博物馆认真学习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一湖秋色,满径诗意</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我们沿着玉泽湖漫步。湖边的围栏上,刻满了边塞诗的诗句。秋风拂过,柳叶飘落,孩子们一边读诗,一边欣赏湖光秋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画面,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湖畔的柳树,黄绿相间,像一幅温柔的水墨画。孩子们的笑声、读书声,和湖水的涟漪一起,在秋日的阳光下荡漾。</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里的“节气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15:00,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玉门市图书馆,在书香与历史的交融中,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在图书馆,我们参加了“品立冬节气·学铁人精神”阅读推广活动。大屏幕上的节气知识与铁人故事,让孩子们在书香中感受传统文化与奋斗精神的碰撞。随后,孩子们自由阅读,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的“玉门记忆”</p><p class="ql-block"> 16:00我们走进了玉门博物馆,“塞垣咽喉”的浮雕、“玉门精神”的展板,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讲解员带着孩子们走过“丝绸之路”的地图,讲述玉门的石油故事与边塞历史。在互动展区,孩子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玉门关,听着驼铃声声。</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研学旅程落幕,孩子们的收获却远未停步。在大明玻璃厂,他们读懂了“科技创造实用之美”;在玉门的文化场馆里,他们领悟了“历史沉淀精神之韵”。从工业生产的严谨到传统文化的浪漫,这场跨越“工坊与诗馆”的行走,不仅填满了孩子们的笔记本,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科学、爱文化”的种子。愿这份研学记忆,能成为他们未来探索世界的起点,带着这份好奇与热爱,继续奔赴更多“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审核:马天武</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党海燕</p><p class="ql-block">图片:六年级研学跟班老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