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李冶不相恋——寇丹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寇丹老师与铨铨一起品茶,寇老讲解《探索陆羽》。</p> <p class="ql-block">陆羽李冶不相恋——寇丹</p><p class="ql-block">只是根据传说和李冶(季兰)的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羽)至》的诗就断定两人是恋人关系的文章很多。确实,陆羽一生的零星资料中,李季兰是他交往中唯一的女性,加上陆羽没有结过婚的传说,李季兰的出现,自然引起后人的注意、同情、联想。</p> <p class="ql-block">李季兰是唐代才女没有疑问,《咏蔷薇》一诗作于五六岁就不足信。后人往往以“古人早慧”作理由,那么我们后代也可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古人早慧”。现在五六岁的孩子懂得开启机器、电脑甚至驾驶汽车都是可信的,但要写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样出自生理、心理的诗句就不可能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坏习惯,说一个人好,就说他自幼如何不凡,好到三十三天上给玉皇大帝去盖瓦;一说坏,就坏到十八层地狱为闫罗王去挖煤。这种天才观和血统论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重新燃炽,使许多家庭遭到莫须有的残害,例子不胜枚举,血泪斑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李季兰和陆鸿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p> <p class="ql-block">出身不同:一个是儒家娇女,一个是路旁弃婴。</p><p class="ql-block">经历不同:一个是出入皇宫相府,一个是战乱中的难民。</p><p class="ql-block">地位不同:一个是拥有特权的女冠,一个是寄人篱下的白丁。</p><p class="ql-block">志趣不同:一个任性放达,一个精行俭德。</p><p class="ql-block">唯一相同的就是李季兰祖籍湖州(乌程),后来,陆羽在湖州住的时间最长,两人还在湖州见过面。</p><p class="ql-block">从李季兰写陆羽去探望她的诗中,只反映出她当时的消沉情绪。“湖上”有的解释为在太湖上或船上,我认为就是“在湖州”的意思。这正像唐诗中的“苕上”并不指苕水上,也是“在湖州”的意思一样。相反,从皎然答李季兰的诗中,却让我们了解李季兰“将花欲染衣”和皎然“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的态度。</p><p class="ql-block">~53~</p><p class="ql-block">皎然比陆羽年龄大约十几岁。如按李季兰比陆羽大10岁的说法(江西《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20期,赵天相一文),她和皎然只差6岁,对披着袈裟的士大夫皎然表示什么还说得过去。如果李季兰与陆羽同龄,如果两人确实在3岁以前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那连“青梅竹马”也算不上了。</p><p class="ql-block">李季兰体弱多病、个性放达,诗意亦荡。她如果与皎然开个玩笑也是自然的。因为她和刘长卿的玩笑开得更厉害。她知道刘长卿患疝气(即小肠气,小肠一截落入阴囊肿大,行走不便)就问“山气日夕佳”(你得的疝气病怎么样了)刘长卿答:“众鸟欣有托”(用布带托着“鸟”呢,没事)。而且这是当大家的面一问一答,招致“举座大笑,论者美之”。由此可以想见唐代文人之间的那种无分男女又无拘束的雅谑程度。李季兰问得含蓄,任县令的刘长卿答得巧妙。山林鸟色浑然一体,彼此心领神会,无伤大雅。这和《红楼梦》里薛蟠和众姐妹对诗一样,也没有损坏什么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对李季兰给皎然、陆羽的诗都不必认真。写出来说出来的反而没事,一些伪君子之类倒是常假装不苟言笑的。</p> <p class="ql-block">李季兰给男性写过诗的有:皎然、陆羽、刘长卿、朱放、崔涣、闫伯均、韩揆、萧叔子、朱泚等。陆羽的社会地位在这些人中是最低下的,当时的等级观念和门第因素,客观上没有他们之间产生彼此相爱的可能条件。我们不能臆断陆羽为什么没有婚娶的原因(如果他愿意成一个家,在湖州任刺史五年的颜真卿赏他一个女子又有何难)。陆羽和李季兰一生中也没见过几次面,凭一首诗就渲染为一段爱情,只能认为是人们对陆羽的一种遗憾和关切。如果他曾有妻室而不入史,这也是很平常的,许多古代名人,我们都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妻室情况。</p> <p class="ql-block">那末,陆羽与李季兰有什么有关系呢?</p><p class="ql-block">陆在《自传》中说自己是“不杂非类”、“宴谈永日”。就是说和他交往的都是有地位的达官文士并且关系密切。就像今天有人亮出“xxx是我的xxx”的借光口气一样。当时,“入仕”是一切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官本位”史,官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的控制,为官者也有不少</p><p class="ql-block">~54~</p><p class="ql-block">自命不凡捏腔拿调至死不改。陆羽一生不断争取入仕都没有成功,他要取得李季兰对他的帮助就变得合理又自然了。</p> <p class="ql-block">唐朝女诗人李季兰,美貌风流惊世骇俗。</p><p class="ql-block">首先,李季兰是女道士。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一年(637)下诏“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其次,李季兰姓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追封李耳(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至高无上的李耳后裔,并把李姓作为国姓,把有功甚至包括少数民族的首领,降将也赐姓李,因此这一时期,全国不少人全族改李姓。其三,武则天原来也是女冠,当上皇帝后让女儿太平公主也作女冠享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特权。其四,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皇帝下诏把道士女冠的地位再度提高到王室的宗室成员看待。对于这样的一个李季兰,陆羽除了希望有利于自己以外,还敢有其他非分之想吗。</p> <p class="ql-block">持“青梅竹马”说的还有一条理由,就是他们一叫季兰,一叫季疵。男女孩童在5至12岁左右在一起生活的可称“青梅竹马”,而陆羽如果寄养在李家也至多3-5年。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姓名以字辈取名的起于北宋,盛于明、清,在唐代还没有呢。唐代单名多,陆羽,李冶是单名,22 个皇帝中只有李世民,李隆基是复字名。宋代18 个皇帝中,16个是单名。因为姓名大部分代表了血统性,同姓之间“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意味着血统的含意。季兰、季疵并无字辈上的关系,一褒(兰)一贬(疵)也不在情理上。还有一说季疵二字是陆羽34岁时在安徽临淮(今泗肥)受李季卿之辱,取“季卿所疵”之意。如果是这样,和李季兰更没关系了。</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无论陆羽、李季兰在年龄上是大是小是同年生,这与他们之间的爱恋说都牵扯不上,因为本来就没那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2002.4《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p><p class="ql-block">~55~</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