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西部的各块沙漠缠斗了七十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 <b>七十多年的治沙的目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圈住沙漠,不让它流动、扩大;进一步的目标是让沙漠披上绿装,改变小气候;最高目标则是让沙漠为人类创造效益,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b> 七十多年的治沙方法总结起来有几种方法:<br> <b>工程治沙</b>:用草方格隔断沙漠、用公路沟渠隔断沙漠,让其丧失流动性。<br> <b>生物治沙</b>:在草方格中间种植耐旱植物,用树根固沙,但这样需要浇水。<br> <b>光伏治沙</b>:利用光伏板遮挡局部沙漠,使之降温并接受冷凝露水的效应让光伏板下长出植物。<br> 2010年以前没有光伏板,采用的全部是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 2015年治沙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库布齐沙漠正式宣布:停止大规模种树,改铺光伏板;</b>并且宣称:十年后,发电量相当于二十个三峡,治沙面积扩至七十万亩。<br> 问题出在哪?沙漠的核心矛盾不是“缺树”,而是“缺水又缺经济循环”。树是活的,需要持续浇水,可沙漠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倍,每棵树都是“抽水机”;更关键的是,种树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收益,全靠政府补贴,一旦钱跟不上,治理就断档。2010年生态部门测算:要让库布齐10%的面积覆盖植被,至少得投200亿,还得持续补苗50年。这笔账,谁也算不赢。 转折出现在2010年后——光伏板价格暴降70%,而沙漠正晒着“免费的阳光”。库布齐一年能晒3200小时太阳,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5倍,这是老天爷赏的“发电饭票”。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块1.6平方米的光伏板,在沙漠一年能发400度电,卖电收入200元;而种一亩树,年投入2000元,生态收益却看不见摸不着。“与其和沙子死磕,不如向太阳要钱”,思路一变,沙漠立刻从“包袱”变成了“宝库”。 但沙子会埋光伏板,怎么破?中国工程师想出“三步法”:先用芦苇扎成挡风障,挡住70%的流沙;再用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草方格”,像给沙漠铺了层“防滑垫”,沙子再也跑不动;最后架起2米高的光伏板,板子间距留1.5米,既不挡阳光,又能让空气流通。更绝的是,<b>光伏板成了“天然遮阳伞”——板子一盖,地面温度降8℃,蒸发量减少60%,原本干硬的沙子里,水汽慢慢攒了起来。光伏板底下居然冒出了绿芽!沙蒿、沙打旺,这些原本需要人工种植的固沙植物,居然自己长出来了。</b>现在库布齐光伏板下,植被覆盖率从0%升到了60%,草长到半米高,牧民开玩笑说“板子底下能放牛了”。一块光伏板,既发了电,又固了沙,还催生了草,生态账和经济账,突然就合上了。<br><br> 牧民也跟着受益。过去养羊,一年收入3万元,还得防着羊啃树;现在羊不用放了,牧民转行当光伏巡检员,每天开着皮卡车在电站里转,月薪8000元,一年收入9.6万元,涨了3倍。有人更聪明,在板子间隙种沙葱、锁阳,这些沙漠特产在城里超市能卖50元一斤,一亩地年增收5000元。发电、长草、赚钱,全在一块地里解决了 从库布齐到塔克拉玛干:中国在造“沙漠发电带”<br><br> 库布齐不是孤例。现在中国正把这套模式往更大的沙漠里复制: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建2000万千瓦光伏电站,相当于两个三峡;青海柴达木盆地,光伏板连成片,内蒙古鄂尔多斯,牧民们说“以前沙子埋房子,现在板子盖沙漠,风水轮流转了”。<br> <b>国家规划更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要达12亿千瓦,其中40%放在沙漠和戈壁。</b><br><br> <b>联合国2017年把库布齐模式写进《沙漠治理白皮书》,</b>卡塔尔专门派团队来学技术。<br> 库布齐的沙子还在吹。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底下的草越长越密,牧民开着车巡检,远处特高压铁塔冒着蓝火花。十年前,这里是“生命禁区”;十年后,这里是“能源绿洲”。<b>中国用一块光伏板证明:生态保护不是“花钱买吆喝”,只要找对方法,沙漠里也能长出“绿色未来”。</b><div><br></div><div> 2025年10月30日</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