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

一叶子

<p class="ql-block">  本周听了一年级老师讲得《6的加减法》,讲课老师没有用教材给的情境,而是自己设计了新的情境。是否比教材的更好,这个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讲课老师用了熊大熊二在苹果,分苹果的情境串联起整节课,这个角色学生很喜欢,学习兴趣也浓厚。能够长时间专注到学习这件事情里来。</p><p class="ql-block"> 但是整节课都很顺利,学生没有不会或者出错的地方,就让我觉得,好像缺点儿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就翻看了一年级的课本,发现课后的习题的第一题列减法算式的地方是学生的高频错点,教参上给的答案是用总数减去一边的数,等于另一边的数。而一部分学生总喜欢用左边的数减右边的数。也不能完全说错,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写也对。</p><p class="ql-block">因为讲课老师没有把这个习题放进去,所以学生没有暴露出问题。</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对这个问题是有些疑惑的。这个阶段教材安排学习的是“总数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这样的减法模型。孩子却习惯用左边的,减去右边的,就是算谁比谁多几个,这个减法模型其实是到后面才学到的,为什么还没学过的模型反而常用,学过的不用?是因为前面学习了比多少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