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IIXR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01036</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罗大佑《告别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部即将首播的港剧剧组因公开道歉引发了热议。事件的起因是有网友在评论区调侃该剧“呈现某剧想拍出来的感觉”,而剧组回应“不是一个赛道”,引发了网友批评剧组“贬低同行”。最终剧组不仅道歉,还更换了新团队接管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次道歉,舆论有支持也有反对。我认为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对文艺越来越重视,以及对文艺创作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矛盾与焦虑。就像前段时间几位老演员离去的消息,让不少网友感慨:“再也没有能全家坐在一起看的电视剧了。”</p><p class="ql-block">就拿我喜欢的港剧来说,早期的编剧善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剧本,所以他们可以把每一个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能让观众感觉到“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后来随着电视台不断缩减开支,很多资深编剧也相继离开,新编剧经验不足,只能把前辈的剧本“照葫芦画瓢”,结果写了很多不伦不类的角色和剧情,不仅拉低了影视剧的口碑和收视,也让影视作品跟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p>  <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组织的影视讨论活动。当时大家对影视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使徒行者》、《溏心风暴》的时期。有的80后、90后参与者甚至说,现在的电视剧、电影“实在看不下去”,“滤镜、配音都不如以前”,还说“我家好久都不开电视了,吃完晚饭都回房间刷手机了”。</p><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们分享的这些经历,确实也说明了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电视正在和这个时代告别。那段守着电视机为别人的故事又哭又笑的日子,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演完了最后一集。造成这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短视频的冲击,也有“快餐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个“告别的年代”,我们不能只靠回忆,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让这种“生活中的一部分”,重新得到它应有的重视和承认。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电视台的决定,但是我们可以让这种文化“开枝散叶”。就比如我参与的社区讨论活动,这是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的,也请了很多知名的导演、编剧、作家来参与讲座,和现场观众互动,也促进了大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另外,通过这次剧组的道歉,我们也要认识到,文艺创作方面应该坚守相互尊重的原则,剧组的发言代表剧方的形象,网络发言更要注意。但这次问题的背后,我们也要重视和积极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我也期待通过今后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大家能重新找到看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附:我最近写的一篇关于港剧的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