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塞尔维亚

王锐勇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15号,我们一行10人来到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共和国,简称“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塞尔维亚国土总面积8.85万平方公里。与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其境内。共有30个州,下辖198个区,首都为贝尔格莱德。</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人口841万(含科索沃地区177万),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大部分地区山丘起伏,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和山区。而北部则是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550~750毫米。藏有煤、铁、锌、铜等,森林覆盖率31.12%,水力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9世纪起,移居巴尔干半岛的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塞尔维亚等国家。一战后,塞尔维亚加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前南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p><p class="ql-block">2022年,塞尔维亚已被欧盟列为入盟候选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贝尔格莱德的街头,我们踏上了这座城市的土地。第一眼就被那座宏伟的教堂震撼——蓝得近乎透明的圆顶托着金色十字架,静静矗立在天空之下。广场上人影稀疏,水池如镜,倒映着教堂的轮廓,仿佛时间也为之凝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塞尔维亚人把信仰刻进建筑的每一块石头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这天,正是六月中旬,巴尔干的夏天还未完全展开。塞尔维亚,这个藏在欧洲东南角的国度,像一本被风翻旧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山河与战火。它不大,却曾是南斯拉夫的心脏;它不喧嚣,却经历过整个欧洲最激烈的震荡。走在街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平静——那是历经沧桑后,终于学会与历史共处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一面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红、蓝、白三色条纹下,那只双头鹰展翅欲飞。它不只是一面旗帜,更像是一个民族的凝视——一头望向西方,一头回望东方。这双头鹰曾见证过帝国的兴衰,也目睹了国家的分裂与重生。如今,它飘扬在阳光里,带着骄傲,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第一站是圣萨瓦教堂,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它建在弗拉查尔高原上,像一座白色的圣殿从城市中升起。1935年奠基,2003年才封顶,而内部的金色马赛克至今仍在铺设。有人说,这座教堂还没真正“出生”,可它早已活着——活在每一个仰望它的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主穹顶高达70米,覆盖着4000吨青铜,四角的钟楼挂着49口铜钟,总重超过23吨。通体纯白的大理石墙面上,将要用5000万片金箔拼出整部圣经。我站在空旷的大厅中央,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回荡,像在叩问信仰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穹顶中央是耶稣基督的巨幅画像,金色背景上,圣徒与天使环绕而立。他们的目光低垂,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悲欢。那些马赛克还未铺完,有些地方还裸露着灰白的底子,但正是这份未完成,让整座教堂显得更加真实——它不只是供人膜拜的圣殿,更是民族精神缓慢生长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教堂深处,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从穹顶垂下,像一颗凝固的星辰。墙壁上的壁画尚未完工,但已能窥见其恢弘。几位游客轻声走过,脚步放得很慢,仿佛怕惊扰了这里的寂静。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这里,是正在谱写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库姆罗韦茨——铁托的出生地。这个小村庄藏在绿树之间,安静得像被时间遗忘。1892年,一个叫约西普·布罗兹的男孩在这里出生,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改变整个巴尔干命运的人。</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房屋依旧保持着百年前的模样,红瓦白墙,门前小路蜿蜒。孩子们曾奔跑的田野还在,溪水依旧潺潺。如今,那座他出生的木屋成了纪念馆,简陋却温暖。站在门口,我仿佛看见那个少年赤脚走过泥地,眼里已有不屈的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的军装,浅蓝色制服上缀满勋章,肩章泛着红光。那顶军帽静静放在上方,仿佛主人刚刚脱下。他一生未称帝,却统领一个联邦;他不迷信神明,却被人民当作传奇。他的名字,就是南斯拉夫本身。</p> <p class="ql-block">村外的草地上,一尊铁托雕像挺立着,身着军装,目光如炬。基座上刻着铭文,周围鲜花环绕。阳光穿过树叶,在他肩头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曾带领游击队抵抗纳粹,战后又坚持独立外交,在美苏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如今,那个国家已不复存在,但他的影子,仍笼罩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回到贝尔格莱德,我们走进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这里原是铁托的夏宫“花宫”,他去世后葬于花房,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只刻着最简单的名字:“约西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墙上挂满各国领导人悼念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华国锋站在中央。</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走廊像一座温室,玻璃天顶洒下柔和的光,绿植沿着两侧生长,花香隐约可闻。人们低声交谈,脚步轻缓。这里不只是纪念一个人,更是在保存一段集体记忆——关于团结、关于理想、关于一个曾经存在过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就在花房中央,朴素得近乎简陋。没有宏伟碑文,没有繁复仪式,只有四季不谢的鲜花。他曾说:“不要为我建纪念碑,只要人民记得。”可人们还是来了,年复一年,献上花圈,静默片刻。他的墓前,放着一束白花,像是某种无声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们登上彼特罗瓦拉丁城堡。它坐落在多瑙河畔,地下隧道长达16公里,曾是奥匈帝国最坚固的要塞。如今,这里每年举办EXIT音乐节,年轻人在古老的城墙下跳舞,电子音乐与历史回声交织在一起。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塞尔维亚人不是活在过去的废墟里,而是把历史变成舞台,继续生活。</p> <p class="ql-block">而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卡莱梅格丹城堡静静守望着两河交汇。胜利者雕塑高举铜剑,指向远方。这里曾是战争的前线,如今是市民散步的公园。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和平,就这样悄然降临。</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纪念碑静静立着,上面写着:“缅怀烈士,珍爱和平。”鲜花堆在碑前,国旗在风中轻扬。那一刻,我沉默良久。有些伤痛不会消失,但铭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这片土地上,看教堂、访故居、登古堡、祭英魂。塞尔维亚不大,却厚重得让人走得很慢。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记住战争,而是如何在废墟上种花,如何在沉默中歌唱,如何在失去一切后,依然相信未来。</p> <p class="ql-block">根据导游的讲解和向有关人士了解我们一致认为:目塞尔维亚与我国的关系非常友好,两国之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下是两国关系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政治互信:两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塞尔维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在台湾、西藏、新疆等问题上的立场。</p><p class="ql-block">2. 经济合作:中国是塞尔维亚重要的投资来源国,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领域。中国企业参与了塞尔维亚的多项重大工程,如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铁路升级改造、E763高速公路等。</p><p class="ql-block">3. “一带一路”合作:塞尔维亚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p><p class="ql-block">4. 人文交流:两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p><p class="ql-block">5. 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关系是友好、紧密且充满活力的,是整个欧洲对中国最好的国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