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夜雨登龟山

山居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山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04246</p><p class="ql-block">课文:八年级上册《采桑子.重阳》</p> <p class="ql-block">昨日重阳,也叫登高节。恰逢我们远足汉阳群的例行徒步日,我提前半小时抵达了集合点古琴台。想着还早,我便决定上龟山走走,应个登高的景。</p><p class="ql-block">七点返回到古琴台,徒步队伍来了三个人:孺子牛大哥、千里行大哥和我。两位大哥虽年逾七旬,却是群中最坚定的徒步者。我告诉他们我刚刚登了龟山,问他们是否想登高应节,两人齐声响应。于是我们穿过新刷了知音故事宣传墙画的地下通道,在画前打卡留念,仿佛也触碰着历史与文化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从地下通道上来就是龟山西门,上山的台阶湿漉漉的,还落了不少枯叶。我心中有些忐忑:夜雨登高,对七旬长者是否冒险?两位大哥却步伐稳健。我提醒他们放慢脚步,避开落叶,千里行大哥笑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正好活动活动筋骨!” 这话让我想起毛主席笔下“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豁达——光阴易逝,但精神可以不老。</p> <p class="ql-block">我们调整路线,沿北麓山腰步道逆行。灯柱不太明亮,却能照得见熟悉的路。至张公瞭望台,远处汉口灯火如星河倾泻;近处电视塔通体明亮,如灯塔守望三镇。行至计谋殿,得知已更名“知音殿”,不由得让人感慨时光流转,而“知音”二字又为夜色的龟山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东门江边,长江灯光秀将山水点染成流动的画卷。登至山脊,“高山仰止”石牌坊与中华鼎、电视塔在镜头中交织,仿佛将千年文脉与现代气象浓缩一帧。</p> <p class="ql-block">龟山电视塔于1986年建成,是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电视塔,塔高221.2米,曾被誉为“亚洲桅杆”。每天夜晚,电视塔塔身总被灯光点亮,时而通体呈现淡蓝色如利剑刺向夜空,时而又披上粉紫色光影,与长江对岸的黄鹤楼遥相呼应,共同装点着江城璀璨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山脊有好几处观景平台,在这里向远处眺望,长江大桥如虹卧波,蛇山黄鹤楼隐现夜雾,鹦鹉洲大桥则似彩虹悬天。这“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虽无秋霜却有余韵,让人顿生“胜似春光”之叹。</p> <p class="ql-block">山脊步道上,一个红色柜子陈列着黄鹤楼、晴川阁等武汉地标摆件。两位大哥端详良久,孺子牛大哥道:“这些微缩景致真是漂亮,好比把人生美好收进掌心,如果我是外地人,一定会买一件带回家”。这让我想起毛主席词中“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转换——他最初写道“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几字之易,境界全出。寻常物件,因情怀与经历而意义非常。</p> <p class="ql-block">八点多,夜雨徒步结束。回望龟山,我想起1929年重阳,毛主席在闽西战地写下“一年一度秋风劲”时,虽身处逆境,却将秋风看作涤荡尘埃的力量。昨日重阳,两位七旬大哥与我一道夜雨登高,何尝不是对“人生易老”最好的回应?天虽难老,但当我们以脚步丈量时光,以慧眼扫视山河,有限的人生便融入了无限的江山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而每一次登高,都是对生命崭新的礼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