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西部行之十__玉树

何健雄(磨盘斋主)

<p class="ql-block">再向西部行之十——玉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玉树</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个16岁的姑娘,为了两个打仗的男人能够平静下来,被送上3000公里的艰难历程。当走了三年的她,终于被那个从未见过面的外族男人搂进怀里时,19岁的花季女子,用唐王朝的声势和自己的身体,换来了被尊为神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姑娘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是,她生于625年山东济宁一个李唐宗室之家,汉族,卒于</p><p class="ql-block">680年。640年,为了用她完成唐蕃“和亲”,唐天子赐封“文成公主”。641年她踏上征途。这一去,她用美貌、才智和身体,为唐蕃两地换来两百年的和平共处。凡新赞普即位,须唐王“册命”,后来便成了规矩。这是汉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的佐证。吐蕃给她的称号是“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是神仙。</p><p class="ql-block"> 在藏区有不少供奉她神像的地方。比如,西藏比如县峡谷中毗邻“骷髅墙”的达姆寺等,而玉树的“文成公主庙”时间更为悠久、名头也更大,且留下许多有关姑娘进藏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玉树城区向南不远,一堵巨大的赭红色的山崖,如同天然屏风横亘于眼前,两山夹持中,海拔四千米的勒巴沟,像大地的褶皱,幽折地向山的深处延伸开去。这是唐蕃古道的其中一段。从翻越巴颜喀拉山开始(旧称紫山),渡过通天河(旧称牦牛河),途经玉树,过4900米的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就可以到达藏北那曲(阁川驿)、羊八井(农歌驿)、逻些(拉萨)。这段道路的艰难程度,超越所有旅行者的想象。古人在充满艰难险阻的地方为文成公主修一座庙就在情理之中了。既是把大自然当成图腾的膜拜,也是对文成公主壮举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庙不大,香火极旺,来朝拜的藏族同胞很多。他们叩拜礼成后,都要在神龛前祈求一包青稞粉,倾倒进庙外巨大的香炉里,化做缕缕青烟,混合着酥油和河谷里风的味道,弥漫在崇山峻岭之间。</p><p class="ql-block"> 崖壁上,历经千年风霜的九尊浮雕佛像,彩绘已经斑驳,线条仍清晰可辨。端坐的如来,面庞丰腴,眉眼低垂,透着一副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大唐气韵。</p><p class="ql-block"> 这气韵、这尊容,或许是文成公主带来的蓝本,在酥油灯摇曳的灯火照耀下,用延续了1400年的虔诚,把历史连同创造历史的人永远镌刻在了雪域的山石上。</p><p class="ql-block"> 山风猎猎,经幡飘飘。或许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懂得:文化的力量,可以比王朝更持久;善意的种子,能够在冰冻的土地上开花;美好的企盼,能比高原上的风走的更远。他们把这一切,都化做结古寺的晨钟暮鼓,每一声,都萦绕着心灵的寄托;化做用数十亿块刻满经文的石头垒成的嘉那玛尼石堆,用无声吟诵,表达着超越语言的、执着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玉树,这片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土地,真正的名字,叫作“遗址”。2010年的那场地震,几乎摧毁了一切。如果不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15年后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片“遗址”,哪里会有这么一座崭新的城。</p><p class="ql-block"> 去玉树,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抵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程。经幡每一次的颤动,仿佛都与身上的脉搏产生共振。自然的宏大与个体的渺小,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使你不禁要学会敬畏天地,还要懂得在天地里活下去的坚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