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大读研的日子(2)

山人

<p class="ql-block">  1993年9月,我以九年大学教龄、而立之龄重返校园,开始了在山东大学的研究生求学之路,师从数学系刁在筠教授,从事数学规划理论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1993至1996年,在山大读研的岁月,恰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如今回想,竟与最近一首很流行歌的歌词应景:“上专业课从从容容,上英语课连滚带爬;英语课上回答问题,睁眼说瞎话。”那些窘迫与尴尬,那些挣扎与坚持,容我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首先谈谈专业课的学习,我们数学系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的学生,依研究方向分为运筹与控制两大分支,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明显不同,各自独立授课。我归属运筹学方向,本年级四位导师共指导七名研究生:郑汉鼎老师与我的导师刁在筠老师专攻线性规划的内点算法,分别指导一名与两名学生;刘桂真与刘家壮老师则深耕图论理论,各带两名学生。我们所修专业课程集中在数学规划与图论领域,授课教师既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也有治学严谨的老教授,教学风格各具风采。犹记青年教师范红兵讲授算法复杂性,全程细致推演,条理清楚,若由学生主讲,难度极高,听者收获亦将大打折扣。而刘家壮先生讲授《图论及其应用》,则另辟蹊径——此课起点低、前导知识少,他仅讲授绪论,其后章节皆由学生分章主讲,自己则静坐台下倾听,一旦发现错误,即时指出修正,并延伸补充,既锻炼学生表达,又深化理解。我的师弟多为应届出身,授课经验自然不及我这曾执教多年的“老学生”。众人只见我讲台上的从容不迫,却不知台下备课的精心准备。</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参加刘桂真老师主持的图论讨论班。主题聚焦于图论中的因子理论——刘老师正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其学术声誉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她并未急于切入前沿课题,而是先引领我们回溯经典文献,梳理理论脉络,继而要求我们精读该领域最新的综述文章。她常说:“综述乃大家所为,不仅凝练成果,更能指明方向。”由此我明白,真正的研究,须从研读“综述”开始。随后,每位学生被分派数篇英文论文轮流课上讲解,这些论文皆为当时最新的成果。对我而言,这是一场语言与专业的双重挑战。读论文和读教材差异巨大,教材逻辑完整、层层递进,而论文则直接从前人结果出发,推理简明扼要,一句“显然可得”,往往令人苦思数日。加之专业术语密集,英文阅读如攀险峰。我唯有以勤补拙,逐字翻译,边译边思,辅以查证典籍。看似笨拙,实则扎实。在翻译中,我渐渐触摸到作者的思维轨迹,理解了那些“显然”背后的深意。初时一文需耗时一两周,后来三五日便可读懂。正因如此,在讨论班上讲解时,我不仅论文讲解条理通畅 ,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屡获刘老师表扬。这次讨论班对我影响很大,掌握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讨论班以后,我继续研读该领域论文六七十篇,在导师的支持下,将毕业论文方向由线性规划转向图论因子研究。读研期间,我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一篇,另有一篇被《山东大学学报》录用(毕业后刊出),并因此荣获光华奖学金,毕业论文也受到好评。可以说在专业学习上基本做到了从从容容。</p> <p class="ql-block">  再说英语学习之路,真可谓“连滚带爬”中踉跄前行。高中初涉英语,学年未满,便因高考仅按三成计入总分而弃之。直至踏入大学校门,才从ABC重新起步,两年寒窗虽换来尚可成绩,却始终觉得不得要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后以定向委培之途考入山大读研,彼时英语由校方自主命题、指定书目,试题相对简单,考出较好成绩。然入学后方知,研究生英语分快慢班授课:快班全英文讲授,慢班则加以汉语解释。我竟被分入快班,实乃名不副实——彼时我仅略通阅读,书写尚可,听与说则几近空白。课堂之上,教师全程英语讲解,不知所云;课堂提问频频,每每被叫起,只会窘迫地应答“I'm sorry.”。久之难以为继,只得坦诚相告,恳请转班。转入慢班后,教学渐入可听之境,英汉双解之下,勉强跟上进度。听力课由外教执教,内容近乎听不懂,好在七八十人之大课,被点到机会较少,偶被点到回答问题,说的几句“洋泾浜”式英语,不仅同学听不懂,外教老师更茫然,只是报以微笑:“ Sit down,<span style="font-size:18px;">Please</span> ”。最担心的莫过结课考试,听力与笔试并重,笔试须七十分方为合格,否则学位难求。压力如山,听力考试多为选择判断,连猜带蒙 ,连滚带爬,得以过关。研一期间,大半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英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笔试终得七十二分,惊险达标,如履薄冰而过险关。</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忆山大读研时光,那些“匆匆容容”与“连滚带爬”都成了珍贵的印记。感谢那段时光里的师长指引与自我坚持,它让我明白,所有的挣扎终会化为成长的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