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的美篇

韦达

<h3> 绿岛蓝湾赋<br> 石立祥/文<br><br> 天赐沅澧,地毓明珠。津市故郡,襟澧水而揽云梦,倚黄山而眺洞庭。其间有绿岛蓝湾者,藏毛里湖之灵秀,承古泽国之余韵。三岛如珰,缀沧浪而成链;万顷涵碧,映日月而焕辉。观其形胜:春则鸥鹭戏波,夏有芙蕖摇红,秋月浸寒潭如镜,冬雪覆翠岛若纱,诚造化之奇观,楚湘之秘境也。<br> 溯其源流,更见沧桑砥砺。昔者浊水荒山,十载植木廿万株;今朝绿岛蓝湾,三岛焕彩耀三湘。罗公鉴远,筚路蓝缕,辟湿地为桃源,化瘠土作膏壤。截污疏浚,退渔还湖,遂令藻腥化澄澈,蓝绿复清嘉。更筑长桥惊心于云际,悬明镜照影于穹苍,引游船犁浪,伴霓虹映夜。此间气象,恰如涅槃之凤:历劫火而重生,淬风霜愈璀璨。<br> 至若文脉绵延,尤显气度泱泱。昔有子厚泊舟,烹鲜脍鲤留佳话;今见《大湖水韵》,竹筏侠影动潇湘。雾锁烟波,琴箫共湖光一色;舟横霞绮,歌舞与鸥鹭齐翔。稚子执卷草堂,诵屈子涉江之赋;翁媪拄杖鼓柱,说义犬衔梭之殇。文承屈贾风骨,武续岳杨肝胆,更融渔樵硪歌、龙舟号子,汇成水乡天籁,响彻楚云苍茫。<br> 壮哉斯地!昔困于田瘠水恶,今兴于文旅融合。轻资产而重运营,保生态以惠农商。廿万游客慕名至,千吨鲜鱼踏浪来。昔时围湖造田辈,今作导游话沧桑;往岁漂泊谋生者,重归故里售茶油。一票畅游涵百味,三产联动活四方,真乃乡村振兴之典范,两山理论之华章。<br> 嗟乎!绿岛蓝湾非独山水之胜,实为精神之炬。罗氏父子,十载耕耘,将游子乡愁化碧波潋滟;八方志士,同心戮力,使农耕苦旅成诗意栖居。愿此湾永驻清嘉,与武陵竞秀,共洞庭长歌。击楫而赋曰:<br>云梦余脉隐仙乡,劫火淬玉现辉光。 <br>万顷澄波涵日月,三岛翠色接穹苍。 <br>文旅兴农开新局,生态富民谱华章。 <br>莫道桃源无处觅,且看蓝湾傲潇湘!<br><br> </h3> <h3> 张献忠 <br>  一、绿岛蓝湾采风抒怀<br>兰湾翠色映湖开,乘兴同游意快哉。<br>画艇犁波惊鹭起,红绸照影戏连台。<br>捉鱼趣满欢声动,拈韵情浓佳句裁。<br>归晚诗囊岂言瘦,风光长伴锦章来。</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描绘绿岛蓝湾的七律诗,语言明快、意象生动。亮点展现春日雅趣:<br>  一、结构工整,情景交融 。<br>全诗严格遵循七律格律,首联(兰湾翠色映湖开,乘兴同游意快哉)以宏阔景致铺垫欢游氛围,尾联(归晚诗囊岂言瘦,风光长伴锦章来)以诗囊满载收束,呼应开篇的雅兴,形成闭环结构。<br>  二、动静结合的视觉张力。 <br>以&quot;画艇犁波惊鹭起&quot;以&quot;犁波&quot;拟船行之势,&quot;惊鹭&quot;瞬间打破静谧,赋予画面灵动感。色彩碰撞:&quot;红绸照影戏连台&quot;以朱红绸影映碧波,暗合江南水乡的明艳特质。<br>  三、人情趣味与诗意升华。 <br>颔联(捉鱼趣满欢声动,拈韵情浓佳句裁)巧妙转换场景:前句白描&quot;捉鱼&quot;嬉戏的喧闹,富有民歌般的质朴情趣;后句转向文人&quot;拈韵裁句&quot;的雅集场景,呼应&quot;兰亭&quot;传统,彰显诗酒风流。<br>优化意见:<br>  对仗稍欠工整。颔联尾句是一二式,颈联尾句是二一式。尾联第一句拗救用得比较好。</h3> <h3>二、 浣溪沙·采风绿岛蓝湾<br>一曲澄湖翠霭浮,轻舟犁碎玉光流。惊飞白鹭下汀洲。<br>水韵台前歌舞彻,烟波影里岁时遒。何须远觅武陵舟。</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浣溪沙》以澄湖泛舟起兴,勾勒出动静相生的水墨画卷。<br>上阕绘景如灵均遗韵,“犁碎玉光流”五字最具匠心。以犁破土之劲道喻轻舟分波,玉光碎裂的意象既含听觉清响,又见视觉流光,使得游人游兴自现。<br>下阕抒怀得东坡余韵。<br>“水韵台前歌舞彻”与“烟波影里岁时遒”形成时空对仗,人间歌舞的短暂热烈与自然烟波的永恒苍劲相映成趣。结句“何须远觅武陵舟”化桃源典故而反其意,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异曲同工,彰显立足现实的精神归属。<br>全词在词藻锤炼中见自然真趣,翠霭、玉光、烟波等传统意象经“犁碎”“遒”等劲健字眼点化,既承宋词雅韵,又注入现代人对自然的鲜活感知。<br>优化建议:词中“歌舞彻”可再斟酌,有喧闹之嫌。可用“歌舞秀”显得雅致。</h3> <h3>  《七律·重阳游绿岛蓝湾》<br> 乙已年九月九日<br> 徐亚斌<br>重九登高望澧沅,蓝湾绿岛隐云烟。<br>金风染就千山画,玉带勾连万顷田。<br>鹭影翩跹融碧水,花枝烂漫映晴川。<br>莫愁霜鬓无佳趣,且醉湖光不羡仙。</h3> <h3>点评意见: <br> 主要分一下几个方面:<br>1、意象运用生动,紧扣重阳主题。 <br> 用“重九登高望澧沅”开篇点题,直接呼应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祈福的美好祝愿。诗中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以四三格局工整对仗颔联采用的是状语修饰加并列词组,颈联后面三个字采用的是述宾结构。 <br>2. 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 <br> 全诗韵律遵循七言律诗的传统格律,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br>  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金风染画”将自然过程艺术化;“玉带勾连万顷田”运用比喻(田野如玉带)强化空间感。把写景融入真情实感。<br>  3. 情感升华积极,结尾富有哲理。 <br>  尾联“莫愁霜鬓无佳趣,且醉湖光不羡仙”是全诗亮点,将登高之乐升华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霜鬓”暗示年华老去,但诗人以“莫愁”否定忧愁,转而倡导“醉湖光”的乐观精神。结尾用“不羡仙”点明主旨:倡导在自然美中超越尘世烦恼。 <br>  全诗由景及情,层层递进:细腻灵感。 <br>  可优化之处:可加入重阳节的具体元素(如茱萸、菊花酒)和历史典故来丰富文化内涵。总之,不失为一餐爽悦的视觉盛宴。</h3> <h3>《清平乐·重阳绿岛篮湾采风》<br> 徐亚斌<br>  乙已年九月九曰<br>篮湾秋巧,云锦铺霞早。<br>雁字横天云缥缈,绿岛笙歌林梢。<br>随团拾趣登高,临风把酒逍遥。<br>莫道人生易老,诗心永驻今朝。</h3> <h3>词作点评意见: <br>这首词以秋景为主题,描绘了篮湾的秋日风光和登高抒怀的逍遥心境,整体风格清新雅致,情感积极向上。<br> 1. 主题意境:生动展现秋日画卷,融合自然与人文之美。 <br> 开篇“篮湾秋巧,云锦铺霞早”运用比喻巧妙勾勒出秋晨的绚烂画面,随后“雁字横天云缥缈,绿岛笙歌林梢”进一步渲染天空的辽阔与林间的欢愉,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在自然中寻趣的悠然心境,不流于空泛。用“随团拾趣登高,临风把酒逍遥”延续了这一手法,通过登高饮酒的场景,达到意境开阔而富有诗意。<br>  2. 语言艺术:精炼典雅,善用古典修辞。 <br>  词中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云锦铺霞”、“绿岛笙歌”等词组,通过比喻(云如锦缎)和通感(笙歌融入林梢),增强了画面感。使之“俊俏清新”,避免堆砌辞藻,达到以简驭繁,<br>  3. 情感表达:乐观旷达,强调诗心永恒。 <br>  “莫道人生易老,诗心永驻今朝”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呼应了登高抒怀的主题,传递出一种超脱时光的豁达。既传承了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又赋予新意,鼓励读者珍惜当下。<br>  这首词整体结构完整,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符合古典词牌的常见布局。主题鲜明,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您对秋日的独特感悟和“诗心永驻”的哲思。<br>建议:可在下阕加入更多细节(如具体登高所见)以深化意境,但这不影响整体的艺术价值。</h3> <h3>《题绿岛蓝湾小筑》 (平水韵)文/傅玄正<br><br>雕栏错彩接芳林,一径幽微入画深。<br>月牖描云裁竹影,花檐坠露滴桐阴。<br>屏间水色分晴霭,栏外禽声递好音。<br>最是秋光留客处,风过疑有佩环吟。</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七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深雅致的园林秋景,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br>一、空间结构的层叠之美。<br>  首联以“雕栏错彩”为前景,通过“接芳林”“入画深”实现视角的纵深化,形成建筑与自然交融的立体空间。颔联“月牖描云”“花檐坠露”巧妙转换观察角度,以牖框云、以檐承露,在微观尺度延续空间探索,与宏观视角形成互补。<br>二、视听通感的精妙运用。<br>  诗中“禽声递好音”与“水色分晴霭”构成听觉与视觉的交响,而“坠露滴桐阴”更以滴露之声反衬静谧,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暗合“蝉噪林逾静”的古典美学。尾联“佩环吟”的联想,将风过檐铃的清脆声响与古人佩玉清音相叠合,激活了读者的多重感官体验。<br>三、光影色彩的写意处理<br>“裁竹影”、“分晴霭”通过动词的精准运用,将光影转化为可裁剪、可分割的实体意象。特别是“分”字既表现水色与晨雾的色彩渗透,又暗示光晕的渐变层次,与国画“墨分五色”的美学理念遥相呼应。<br>四、人文意蕴的含蓄寄托<br>  尾联“秋光留客”暗含对自然永恒的礼赞,“佩环吟”的意象既可是现实风铃,亦可解读为对古代雅士风度的追慕。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使园林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成为承载文人情趣的精神栖居地。<br>  全诗保持气韵流动和写意留白。堪称现代古典诗词创作的佳作。<br>注意之处:<br>  颔联和颈联有四同尾的嫌疑。“裁竹影”、“滴桐阴”、“分晴霭”、“递好音”都是一二式的动宾结构,这样的句式能把经典佳作带入到呆板的状态。</h3> <h3>《水调歌头·绿岛蓝湾》 <br>  (毛滂体)词/傅玄正<br><br>晴色浸芳岛,一水抱清湾。<br>浮光摇碎云影,风过碧漪翻。<br>遥见汀洲凝翠,近听波心弄玉,<br>欸乃出渔船。<br>水韵入弦柱,声绕万重山。<br>玻璃栈,摩托艇,意俱闲。<br>咖啡香里留客,童笑落晴川。<br>最是黄昏临镜,犹有渔歌晚唱,<br>星斗坠苍澜。<br>此境谁能画,人在画图间。</h3> <h3>点评意见:<br> 一、意象组合与空间构建。 <br>1. 动静相生的画面层次 <br> 上阕以宏观视角铺陈:从“芳岛浸晴色”的静态起笔,到“浮光摇碎云影”、“碧漪翻”的光影流动,再聚焦“汀洲凝翠”、“波心弄玉”的细节特写,最后以“欸乃渔船”声收束,形成由远及近、由静入动的空间纵深。<br> 下阕切换人文场景:“玻璃栈”、“摩托艇”的现代元素手法,彰现时空交织的审美张力。<br> 2. 通感修辞的妙用 <br> “水韵入弦柱”将视觉(水波)转化为听觉(琴韵),暗合古典词“玉笙声断续”的通感技法;而“星斗坠苍澜”以“坠”字勾连星天与江海,强化了天地一体的苍茫感。<br> 二、声律与节奏特色 <br>1. 双声叠韵的韵律美 <br> “欸乃”“凝翠”等双声词模拟桨声与水色,“碧漪翻”、“弄玉”等叠韵句增强音节流转感,有一种“唤醒黄鹂三两声”的声律设计。<br>2. 句式张弛有度 <br> 三字句(如“玻璃栈,摩托艇”)与六字句(如“咖啡香里留客”、“犹有渔歌晚唱”)交替,契合休闲场景的轻快基调。<br> 三、意境升华与人文内核 <br>1. 黄昏镜像的双重隐喻。 <br> “黄昏临镜”既指水面如镜的实景,又暗喻时光沉淀的心境。此种手法可比《回眸》中“春色纷纷入帘荆,翻教梦魂轻”的物我交融。<br> 2. 童趣与渔歌的永恒性。 <br>  “童笑落晴川”的生机与“渔歌晚唱”的沧桑形成生命循环的隐喻,是对文化传承的暗写。<br>  四、可商榷处 <br>1. 现代词汇的古典转化 <br>  “摩托艇”、“玻璃栈”等词稍显直白,若将若“摩托艇”深化为“飞电艇”等更含蓄的表达。<br>2. 结句的余韵空间 <br>  “人在画图间”收束稍显直露,如借鉴《瑞龙吟》“抚栏凝望,红深翠窅”的含蓄留白,或许能强化回味。<br>  总之,这首词将现代休闲场景提升至“宇宙入怀”的哲学高度,是渔樵主题的当代重构。很好。</h3> <h3> 绿岛蓝湾观感<br> 刘兴业<br><br>金秋十月艳阳天,绿岛蓝湾现代传。<br>自古风光凝翠黛,人间景致水云牵。<br>琴融秋色弦初起,香引馋涎客自翩。<br>仅得仙缘如此美,游廊岂止万而千。</h3> <h3>点评意见:(稍作调整)<br>  这首诗以“金秋十月”起兴,描绘了一幅现代旅游胜地的欢快图景,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br>一、内容与立意。1. 主题明确:诗歌紧扣“现代旅游”主题,融合自然风光(绿岛蓝湾)与人文活动(表演、美食),展现当代人的休闲之乐。2. 情感直白:尾联“仅得仙缘如此美”直抒胸臆,表达对眼前景色的珍惜与赞叹,符合大众审美趣味。<br>二、语言与技法。1. 意象选取:· “艳阳天”、“绿岛蓝湾”等词色彩明丽,营造出开阔愉悦的氛围。“琴玄度”、“腹肚牵”等表述尝试将音乐、美食诗意化,虽稍显直白,但贴近生活。<br>总之,这首诗充满着对现代生活的热爱,质朴动人。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贵在创作贵真情,如深层打磨必能更上层楼!</h3> <h3> 刘迪凡<br>  (一) 药山镇采风;<br>绿岛南湾结伴游,林荫竹翠适清幽。<br>奏玄歌舞悠扬韵,窈窕端淑独上楼。<br>沟壑山丘皆北向,清溪碧水往东流。<br>胸中自写天然景,笔下吟诗赋九秋。</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诗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心生宁静与遐思。<br>该诗以“绿岛南湾结伴游”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游览场景,如“林荫竹翠”、“沟壑山丘”、“清溪碧水”,这些词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处远离尘嚣的自然胜地。结尾“胸中自写天然景,笔下吟诗赋九秋”升华主题,表达了个人对自然美景的内在感悟和诗意寄托,体现了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情怀。<br> “绿岛蓝湾民宿”的风景强调了清幽与自然之美,实地游览转化为诗意表达形成了一体性。 <br> 用词精准雅致:诗中“林荫竹翠”、“窈窕端淑”、“悠扬韵”等词汇,古雅而富有画面感。例如,“奏玄歌舞”一词,巧妙融入音乐元素,让人联想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描述了“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的视觉感。<br>  - **韵律流畅但略有可调之处**:全诗遵循七言句式,押韵整体连贯(如“游” – “幽” – “楼” – “流” – “秋”),但中间“韵”与“向”的衔接稍显跳跃(“韵”为上声,“向”为去声),建议在类似创作中注意韵脚的一致性,以增强节奏感。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体美感,反而增添了古朴风味。<br>  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营造了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如“适清幽”、“独上楼”,突出了游览中的宁静与内省。结尾“赋九秋”点明秋季主题,暗示时光流转与人生感悟,给人以悠远深沉的审美体验。强调了自然景观与心灵归宿形成的共同感观。<br>  诗中“沟壑山丘皆北向,清溪碧水往东流”两句,用方向对比强化了动态美感,显示了诗人对空间布局的敏锐观察。体现了古典诗歌“以景寄情”的传统。结尾“笔下吟诗赋九秋”可为诗眼,尤为点睛,彰显诗人的创作自信。但这首诗相当成熟,展示了作者的文学天赋。<br>  优化之处: <br>1、可尝试细化场景细节,在韵律上微调可增强流畅性,能丰富创作维度。<br>2、“窈窕端淑独上楼”句中的“端淑”的“淑”有出律的嫌疑。可以将“淑”该为“妍”。“端妍”形容仪态端庄,容貌秀美。出自《南史.宋始兴王睿传》“资质端妍”句。<br>  </h3> <h3>  (二)友人携手度重阳;<br> 五律<br>知己千杯少,识丁礼义迎。<br>叶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br>燕客三更坐,鸿宾万里情。<br>盘中添笑语,灯火话平生。</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作品以传统五律形式书写宴饮雅集,情感真挚,结构工稳,且在部分对仗与意象经营上可见匠心。现就格律、对仗、意象、章法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br>一、格律分析<br>1. 平仄:除首句“知己千杯少”(平仄平平仄)为特定变格外,其余七句均符合五律平仄规范,整体声调谐畅。<br>2.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尾字“迎”“声”“情”“生”押平水韵下平八庚韵,一韵到底,音韵清朗。<br>二、对仗亮点<br>1. 颔联:“叶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工稳中见哲理:“窗有日”与“水无声”形成光影与动静的对照,暗喻客至如暖阳、情谊似深池。<br>“凋”与“满”的状态对比,暗含岁月流逝与情谊恒常的张力。<br>2. 颈联:“燕客三更坐,鸿宾万里情”。以“燕客”对“鸿宾” ,借候鸟意象喻客自远方来;“三更坐”与“万里情”构成时间纵深与空间辽阔的呼应,凸显主客忘形畅谈之态。<br>三、意象经营<br>1. 首联化用“酒逢知己千杯少”,以“识丁礼义迎”巧妙衔接,既用“不识一丁”典故反衬知交雅士,又暗含《礼记》“礼尚往来”之义。<br>2. 尾联“盘中添笑语,灯火话平生”以家常语收束全局,“灯火”意象既写实景,更象征温暖情谊,与首联“千杯”遥相呼应,完成从欢宴到倾心的情感升华。<br>四、章法结构<br>全篇遵循“起承转合”:<br>起。(首联):点明宴饮之由<br>承。(颔联):以景寓情,烘托氛围<br>转。(颈联):时空拓展,深化情谊<br>合。(尾联):回归场景,余韵绵长<br>友情建议:<br>1.首联对仗:“知己千杯少”与“识丁礼义迎”为仄平仄仄平句,属于孤平,在词性对应上稍宽,若按严格五律标准可将“识”字改为“邻”,就形成平平仄仄平了<br>2. 意象密度:颔联“叶凋”“池满”与宴饮主题的直接关联稍显疏离,可视为以景喻情的留白手法。<br>  总之,此诗在传统框架中注入现实生活气息,尤以中二联对仗精妙、尾联平实见真为亮点。不失为一首情韵兼得的五律佳作。</h3> <h3> 重阳绿岛游<br> 朱吉乡<br><br> 一、<br>闲步蓝湾顺曲游,金风落叶各知秋。<br>大湖水韵方惊瀑,雁掠云峰向岛洲。<br><br> 二、绿岛<br>岛色何堪抹不匀,红黄绿褐乱纷纷。<br>秋风挥起涂鸦笔,绘岀团团五彩云。<br><br> 三、蓝湾深秋<br>展眼横秋近尾声,篱园冷落尽残英。<br>紫红千日终趋淡,雁过蓝湾霜月明。<br><br> 四、河边驼鸟<br>驼立河边似忘归,行人慢绕暗风微。<br>人无逐驼伤禽意,驼怕人伤拔地飞。<br><br> 五、花船歌舞<br>闲偕老友湖边坐,漠漠平林木叶凋。<br>但见花船飘渺影,与人亭下话渔樵。</h3> <h3>点评意见:<br>  作者写的五首均为七言绝句,它不受对仗的限制,相对七律要宽泛一些。第一首虚写幽静水域,暗含自然清雅之美。 用“顺曲游”呼应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审美,暗示步履从容、心境闲适的游览状态。情感基调洒脱、超然。暗含“四时闲适尘嚣外,独守精神境界中”的哲思。但写诗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注意笔法的凝练和情感张力。<br>  第二首诗以“岛色”为切入点,展现秋风中色彩杂乱而绚烂的变化,聚焦于自然的无常与艺术化表达。首句“岛色何堪抹不匀”透露出一种无奈或惊叹,暗示岛屿的色彩难以人为控制;“红黄绿褐乱纷纷”则以缤纷色调强化混沌美感。尾句“绘岀团团五彩云”升华主题,将秋风比作“涂鸦笔”,赋予自然以艺术创造力,传递出对季节更替的敬畏与赞美。意象运用上,生动且富有动态感。 用“抹不匀”与“乱纷纷”等动作化语言模拟色彩的流动,构建视觉冲击力,使整体意象鲜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色彩漩涡中。<br>  语言简洁明快,韵律流畅 。虽亲和如口语(如“何堪”“乱纷纷”),却蕴含深意。 <br>  总之,诗歌以简明语言呈现了秋日岛屿的色彩狂欢,情感饱满且意象创新。它既呼应古典秋景诗的抒情传统,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自由表达,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敏锐触觉。需要斟酌的“秋风挥起涂鸦笔”句中的平仄关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起伏不大,将“挥”换成“舞”,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凸现了秋风肆无忌惮的狂傲。平仄关系是“平平仄仄平平仄”。<br>版面关系,只点评两首。</h3> <h3>一、 如梦令·绿岛蓝湾游艇观湖<br> 陈学银<br>轻艇碧波摇动,翠嶂青天相拥。云影入湖心,<br>惊起鹭鸥成众。寻梦,寻梦,沉醉绿湾吟诵。<br><br>  二、 鹧鸪天·绿岛蓝湾采风观剧<br>翠绕蓝湾戏鼓喧,王员外府选才贤。<br>红绸翩若碧波漾,玉笛声随白鸟翩。<br>情切切,笑连连。孟姜泪尽雁门关。<br>欢情未散归舟缓,心共沉江云水间。</h3> <h3>点评意见:<br> 词作通过“轻艇碧波”、“翠嶂青天”、“云影入湖心”等意象的并列组合,描绘出一幅动态湖景图,画面感极强。这种手法借鉴了传统如梦令的精炼笔法,和内在联系构建意境,营造出“绿湾”的静谧与生机。结尾“寻梦,寻梦”的叠句,强化了梦境般的沉醉感,体现了小令“惜墨如金,句句含深意”的特点 。整体结构紧凑。 <br>语言与情感自然流转,沉醉忘机。 <br> 词中“惊起鹭鸥成众”一句,以动衬静,突显自然之趣,情感从闲适转向惊喜。结尾“沉醉绿湾吟诵”直抒胸臆,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痴迷与精神超脱 。语言清新流畅,用词平易却诗意盎然。<br> 此作成功捕捉了古典词牌的精华,既有画面美,又富情感深度。<br><br>  第二首《鹧鸪天》巧妙地将民间传说与节庆场景交融,在欢腾中暗藏悲情底色,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就如下有点试作解读:<br>一、时空叠印之妙。<br>  上阕“翠绕蓝湾戏鼓喧”的当下喧闹与下阕“孟姜泪尽雁门关”的历史悲音构成双重时空。红绸碧波的鲜活画面与玉笛白鸟的清雅意象,共同织就端午民俗的长卷,达到市井欢乐与人生百味的交织。<br>  语言的工对。“情切切,笑连连”三字对句,既模拟民间俚曲的复沓节奏,又暗含“乐极生悲”的哲学观照。形成仕途荣枯与生命浮沉的强烈对照。<br>  把孟姜女典故的植入尤见匠心:既暗合端午纪念先贤的节日内涵,又将哭倒长城的悲怆与屈原沉江的壮烈勾连,使个人情爱之痛升华为家国忧思。结句“心共沉江云水间”打破时空界限,令欢庆者与殉道者在精神层面达成永恒共鸣。<br><br>  优化微觉浅见:“王员外府”稍涉俗白,或可更求蕴藉。</h3> <h3> 石长玉 <br> 绿岛蓝湾游有感<br>重阳节日称心游,湿地蓝湾向沃州。<br>翠竹湖光花似景,云霞绿岛美中求。</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湿地蓝湾的出游图景,意象清新、语言流畅。<br>诗歌开篇“重阳节日称心游”点明重阳节主题,这与重阳节登高祈福、亲近自然的习俗高度契合。通过“向沃州”暗示出游目的地,体现了节日的闲适与喜悦,整体氛围营造得自然亲切。诗中“翠竹湖光花似景,云霞绿岛美中求”运用了翠竹、湖光、云霞等意象,构建出如画般的湿地风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相呼应,还通过“美中求”一词赋予诗意深度,暗示了对自然之美的主动追寻,增添哲理意味。<br>  全诗采用七言绝句形式,韵律工整(如“游”“州”“景”“求”押韵),符合古典诗歌的简洁传统。尾句通过“云霞绿岛”等短语传递出空灵之感,体现了“简明亲和”的风格,易于共鸣。</h3> <h3> 唐汇金<br>  一、游绿岛蓝湾有感<br><br>蓝湾深坳绿州游,绿岛风光美誉优。<br>仙境蓬莱游客涌,乐忘思返再迎秋。</h3> <h3>点评意见:<br>  这首七言绝句以“蓝湾深坯绿州游”起笔,通过“绿岛”“仙境蓬莱”等意象层层铺展,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海滨胜景。<br>一、诗中“蓝湾”“深坯”“绿州”“绿岛”“蓬莱”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序列,如同徐徐展开的青绿长卷。湾、坯、州、岛的地理意象叠加,既暗合传统山水画的构图逻辑,又赋予画面立体纵深感。<br>二、色彩运用之巧<br>“蓝”“绿”二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全篇,既符合自然实景,又暗含道家“青绿为魂”的审美理念。蓝湾碧波与绿岛苍翠形成冷暖呼应,恰似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交辉。<br>三、意境升华之趣<br>  尾联“乐忘思返再迎秋”化用《楚辞》“乐不思蜀”典故而翻出新意。不直言眷恋,而以“再迎秋”的时序更替作结,既暗合前文“蓬莱”仙境的永恒特质,又将游兴延展至无限时空。<br>微瑕可琢之处,“美誉优”一词稍显直白,若以景语代赞语或更得含蓄之妙。“游客涌”的写实笔触,与整体空灵意境略存扞格。</h3> <h3>二、点赞&quot;绿岛蓝湾&quot;旅游区<br>柳丝红杉锁蓝湾,秦鼓击诉孟女冤。<br>劲舞欢歌相互动,轻舟荡漾踏清波。<br><br>柳条红粉锁蓝湾,鼓策声辕孟女冤。<br>劲舞欢歌添互动,轻舟荡漾得清温。</h3> <h3>第二首诗有改动。原作品中的“柳丝”、“红衫”改为“柳条”、“红粉”。“秦鼓击诉孟女冤”句,是平仄仄平仄仄平,属孤平,修改后的“鼓策声辕孟女冤”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式,避开了孤平。<br>首句“柳条红粉锁蓝湾”以自然元素(柳条、蓝湾)与色彩(红粉)交织,营造出如画般的海滨景致。让读者身临其境。 <br>  尾句“轻舟荡漾得清温”延续了水的意象,通过“荡漾”一词传递动态美感。巧妙借典“鼓策声辕孟女冤”化用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用“鼓策声辕”则增添战鼓般的节奏感。赋予诗歌厚重感。 <br>押韵工整(如“湾”“冤”“动”“温”),读起来朗朗上口。<br>  </h3> <h3>写在后面:<br>  重阳之日,畅以游。求野乐而自趣,随扬袂风生,同心齐度,一逸不继,以乐翻然,不亦乐乎!<br>  绿岛蓝湾,歌馀缥缈,菊梅竟艳。花底魂销尽,云水语撩人。阔旷清澈湖见底,松竹翠林闻鸟声。举目极眺,慧心怜香叶鸾凤,骎骎骅骝千人中。观菊花艳恌,睹秦汉风姿,欧鹭翔集。玻璃栈道凌空,送一路滑行;水上轻飘潜迹,飞一众雄鹰;电骑快艇骏驰,划破碧水天色;古筝悠扬悦耳,独得山呼其韵。四野山峦,独擅一汪碧水;舞姿幽雅,颦笑古今诸君。<br>  恰至风清日和,恬雨霁烟,天地容野旷之川明,诗雨书霏微之尘敛。愿诗云送秋何草草,动帆绕林竹栖栖,借云轴影沉,怀楼铭积清。书诗文落照,动思远欣。</h3> <h3>编委主任:张献忠副 主 任:徐亚斌责任编辑:石立祥点 评:石立祥<br>黄山头镇诗词协会2025年重阳节</h3> <h3><br>【中吕·山坡羊】游绿島蓝湾景区寄兴<br> 裴祖森<br><br>        白云出岫,紫烟盈袖,蓝湾绿岛花明路。一湖秋,半湖鸥。波光潋滟风吹皱,游意陶然蒿欲留。枝、亲客手,香、跟客走。</h3> <h3>点评意见:<br>  <br>一、意象组合:清丽空灵,动静相生。<br>“白云出岫,紫烟盈袖”以山水画般的泼墨技法,勾勒远山云雾的流动感。“岫”与“袖”形成空间呼应,暗含天人合一的意境。“一湖秋,半湖鸥”用量化对比(一/半)突显湖光鸥鸟的和谐,秋色凝于水,生机寄于鸟,冷色调与动态生命力巧妙平衡。 <br>“波光潋滟风吹皱”化静为动,“皱”字既写湖面涟漪,又暗喻游人心绪微澜;“香、跟客走”以嗅觉牵引行动,赋予香气拟人化的灵性。<br> 二、语言艺术:元曲本色与炼字精髓。俗中见雅的口语表达,<br> “游意陶然蒿欲留”中“陶然”“欲留”直抒胸臆,延续元曲坦率真挚的传统;“枝、亲客手”以三字短句收尾,节奏明快如民歌,呼应关汉卿“霎时间月缺花飞”的顿挫美感。“亲”“跟”二字堪称词眼:“亲”写花枝拂衣的亲近感,暗含自然对人的接纳;“跟”以香气萦绕暗示流连忘返,较之张可久“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更显灵动。<br> 三、情感内核:隐逸之趣的当代重构。全曲未提“隐逸”,却通过“蒿欲留”(停舟不归)、“亲客手”(自然邀约)传递出世外之思。此非传统渔樵孤愤,而是对现代人精神栖居的呼唤。<br> 末句戛然而止,余香袅袅如曲终人未散的留白技法,引人遐想归途中的芬芳记忆。<br> 四、可商榷处:古典意境的现代转化。“花明路”可琢(繁花夹道,可暗合陆游“柳暗花明”之典,但未充分释放典故张力。若易为“花迷路”,既强化视觉冲击,又添误入桃源之趣。有些句子稍显直白。<br> 总之,在当代散曲创作中,堪称“以本色语写天然趣”的典范,值得一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