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宝带桥</b>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7.5公里处古运河西侧,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居此,后宅陷为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是中国十大名桥之一<font color="#ff8a00">[(广济桥(广东潮州)、卢沟桥(北京丰台)、洛阳桥(福建泉州)、赵州桥(河北赵县)、安平桥(福建晋江)、宝带桥(江苏苏州)、江东桥(福建漳州)、风雨桥(重庆黔江濯水古镇)、永济桥(广西柳州程阳)、五亭桥(江苏扬州)],</font><font color="#333333">也</font>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桥拱最多的联拱石桥。桥全长316.80米,宽4.1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多孔联缀,既便行船,又利泄洪,是贯通江浙陆路古道和宣泄太湖之水入海的重要津梁溢口。 <b>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b><div>2022年宝带桥·澹台湖景区被列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 2023年5月1日经过改造提升后正式开放,44万余平方米的公园里将再现“宝带串月”奇观,“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div> <div><br></div> <b>王仲舒</b>(762-823),字弘中,太原(今属山西)人,唐朝时期大臣、 文学家。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任苏州刺史期间主持修筑宝带桥。 宝带桥南入口处西侧围墙展示宝带桥有关历史概况。 宝带桥是卧在江南运河上的一条玉带。它的建成与运河的兴起密不可分。隋大业六年(610),开凿京口(现镇江)经苏州至杭州的江南运河,将江南地区的稻米和贡品北上进京。到唐代,漕运进一步发展。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苏州刺史王仲舒在江南运河苏州段修筑纤道,建木质长桥,既利挽舟拉纤,又能使澹台湖上游之水直通吴淞江入海。桥建成后,人们为纪念王仲舒捐助自己腰间的宝带建桥的功绩,故称此桥为“宝带桥”。明代隆庆《长洲县志》引陈循《宝带桥记》称:“苏州府城之南半舍,古运河之西,有桥曰宝带。运河自汉武帝时开,以通闽越贡赋,首尾亘震泽东壖百余里”,因此“唐刺史王仲舒,始作巨堤障之,以为挽舟之路,实今为郡之要道也”。民国《吴县志》云:“唐刺史王仲舒捐带助费创建,故名”。 宝带桥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而建成。木质的宝带桥维持了四百多年,屡次坍圮,明洪武《苏州府志》载:“舟车往来之冲桥界澹台湖,故木不能支,久过者危之,绍定五年(1232)郡守邹应博始易以石。”后又屡修屡废。明《姑苏志》载:“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又为修治。”修治后的宝带桥“长千三百二十尺,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所形成的形制与规模,保持至今。清乾隆《苏州府志》载:“康熙九年(1670)大水冲圮,十二年(1674)巡抚都御史马佑、藩司慕天颜、知府宁云鹏各捐俸重修。”清同治《苏州府志》载:“道光十一年(1831),江苏巡抚林则徐主持修治。”《太湖备考续编》载,“共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有奇”。清同治二年(1863)9月28日凌晨,清军请来镇压太平军的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结果北端26孔连锁反应崩塌,后经同治十一年(1872)修葺。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日军又炸毁南端6孔,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复。195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竣。1981至2001年期间,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拨款进行了五次维修,桥貌焕然一新。 乾隆《宝带桥》:匪伊垂之玉有条,两湖春水绿如浇。印公豪敓苏公物,飞作吴中第一桥。 <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18日,宝带桥列入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宝带桥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宝带桥采用花岗石间以青石、武康石砌筑而成,全长316.08米,北端引道长23.20米,南端引道长43.08米,桥面宽4.10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 南端引道长43.08米,有宋代青石狮一对,东侧新建石塔一座。 中间西侧在 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有宋代石塔一座,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五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 桥心石 北端引道长23.20米 桥北堍宋代青石狮 桥北堍宋代石塔,与中间石塔相同。 桥北堍碑亭,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单檐歇山式,石质仿木结构。 <div>宝带桥从13孔开始逐渐隆起,15孔为最高点,到17孔又恢复原高度,中孔跨径为6.95米,矢高7.5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每孔由5排拱石和4根龙筋石筑成,每排由7至9 块拱石组成,除顶部一排拱石为方形外,其余拱石为长方形。桥两侧均施锁口石压沿,中间横铺条石,规格大小不一。</div> 宝带桥在设计营造上,科学合理地创用了“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方法 ,其柔性墩上大下小、轻巧纤薄,相邻两孔拱脚间距仅10厘米 ,从而减轻了桥身的自重。桥中间采用刚性墩,该墩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体积大,一旦一端拱圈倒塌 ,可防止整桥连续倒塌。宝带桥桥基采用密打木桩加固软地基,施工简便,坚实可靠,有效减少墩体陷沉的可能。<br><br>宝带桥独有的营造做法,既利于大桥的长久保存,又能使古桥的形式秀美轻巧。 几百米长的桥体横卧于澹台湖口,似长虹卧波,如宝带浮水,极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宝带桥历来有"串月”的奇观,每逢中秋之夜 ,明月当空,53个桥孔出现53个月影,连接成串妙趣横生,成为吴中一大名胜。 整座宝带桥桥体宏伟壮丽,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 2015年随着东环南延一期工程的正式通车,新建的斜港大桥与宝带桥平行而立。古桥在斜港大桥的雄姿映衬下,展示着岁月的苍桑之美。 历经千年,饱经风霜的宝带桥依然静卧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畔,以曼妙妩媚的身姿成为吴中一大胜景;涛声依旧,为古老的石桥留下了风雨兼程的深沉印记,也让江南文化在水光船影间,有了生生不息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