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北京的八大胡同,在我最早的印象是从小说《官场现形记》里和民间传说知道的,再后来就是从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里了解的,最近又从一些短视频里看到,介绍原来的老八大胡同已经改造成了商业街和居民居住区,但还保留了部分旧居供人们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骑车8公里到达前门大栅栏附近,探寻北京的老八胡同。不是来寻花问柳,而是来了解历史,也滿足一下好奇心。导航先到百顺胡同,这里大都是平房和窄窄的胡同,有的小胡同窄的都让你想像不到有多窄,像我这样的块头正好塞滿胡同,多少再胖点或宽点就得斜着往里走。这里没有多少游人,三三两两的有几位游客,年龄都是比较大的,也有年轻的情侣用好奇的眼光这里看看那里探探,像我们上了年纪的来这里,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历史。</p><p class="ql-block">走进每一条胡同,基本上大同小异,除了一些新改造的门脸(商店、小吃),大多都是老四和院,这里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敢恭维,有的居住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开开门就能见到里面的床(没好意思拍照,担心挨揍😄😄😄)。</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老八大胡同位于前门大栅栏西南侧,由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组成,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高档妓院聚集区,现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己部分保存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八大胡同的形成与京剧发展密切相关。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演员下榻于此并开设“相公堂子”(男伎妓院),1900年后逐渐被女妓取代,成为高档妓院代名词。名称演变反映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韩家潭:</p><p class="ql-block">明代因韩姓大户宅园水潭得名,1965年改为韩家胡同。</p><p class="ql-block">王广福斜街:原名“王寡妇斜街”,谐音改为现名棕树斜街。</p><p class="ql-block">李纱帽胡同:因李姓纱帽作坊得名,现分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p><p class="ql-block">八大胡同是京剧发源地之一,程长庚、谭鑫培等名家曾在此活动,并见证赛金花、小凤仙等历史人物故事。现作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建筑如陕西巷云吉班旧址(小凤仙居所)和榆树巷怡香院(赛金花寓所)被保留,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百顺胡同</p><p class="ql-block">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东起陕西巷,西至小百顺胡同,全长265米,宽约4.3-6.5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柏树胡同,属正西坊。"传说明代此胡同种有柏树。故叫柏树胡同。百顺系由"柏树"谐音而来,另百顺也有百事顺遂之意,巷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百顺胡同,有太平、晋太会馆。"现已废。著名藏书家、山东益都李文藻曾寓于太平会馆内。咸丰年间,在此居住过的京剧演员有近40人。如有着"乱弹巨擘"和"伶圣"之称的程长庚故居在百顺胡同·36号,被誉为京剧"青衣泰斗"的陈德霖病逝于百顺胡同55号寓所"武生鼻祖"俞菊笙、俞振庭等也都曾居住在百顺胡同40号。京剧大师梅兰芳1900年也曾迁至此地居住过。1952年新中华评剧工作团成立在百顺胡同24号。百顺胡同属京城"八大胡同"之一。据说李文藻进京朝见乾隆皇帝时,曾在这条胡同住过。著名的春台班就在这条胡同中。京剧名伶大都在八大胡同的韩家潭、百顺胡同、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等胡同内居住。“三庆班”原在韩家潭,后来也迁到百顺胡同。梅兰芳1900年迁至此地居住过。有许多古迹已无处可寻,40号院俞菊笙的故宅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宽大,它存贮下来的遗迹似乎向你表明,它的主人像刚刚离开。</p><p class="ql-block">38号则是戏剧大师迟月亭的故居。</p><p class="ql-block">“老夫子”陈德霖也住在此胡同。</p><p class="ql-block">百顺胡同34号的“四箴堂”是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程长庚的“堂号”。他的堂号代表了他本人。据说当年他演出时的戏报就写“四箴堂”,不写他的名字。 当年从胡同西口依次排列的妓院有潇湘馆、美锦院、新凤院、凤鸣院、鑫雅阁、莳花馆、兰香班、松竹馆、泉香班、群芳院、美凤院等十几家一等班子与几家北方班子。还有日军侵华时日本人开的6家妓院。这儿还有尚元膏大烟馆、白面房、日本酒馆。</p><p class="ql-block">百顺胡同原有的妓院</p><p class="ql-block">1949年封闭各妓院时曾在这儿设有几个妇女生产教养院。</p><p class="ql-block">从这条街上的遗存你还可以看出当年一等妓院房屋装修之精良。由于它专为上流社会提供服务,所以相应的饭庄与赌场也一应俱全,49号院,是个由四面楼围起来的院落,每面上下各4间房,楼上共32间,每间房均10平方米大。有楼梯通到楼上,老楼梯还在,楼上也还有雕花的栏杆。真是雕栏玉砌今犹在。</p> <h3>胭脂胡同<br>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百顺胡同,全长100米,宽约3.5一5.7米。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胭脂胡同"相传这里有制胭脂粉的店铺,故称。明代小说《警世通言》及京剧中流传很广的王景隆(金龙)与苏三(玉堂春)的故事,有人考证就发生在胭脂胡同内的"苏家大院莳花馆"史载"香车络绎不绝、妓风大炽、呼酒唤客彻夜震耳。"<br>胭脂胡同与明代小说《警世通言》及京剧《玉堂春》中的"王景隆与苏三"故事存在渊源。据考证,故事中苏三的居所原型为胡同内的苏家大院莳花馆,该情节在戏曲演绎中增强了胡同的文化知名度。清末名妓赛金花曾在此周旋于权贵之间,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交往轶事亦为胡同增添了传奇色</h3> <h3>一代侠女佳人小凤仙﹣祖籍浙江钱塘,曾帮助护国将军蔡锷离开北京。如今,在北京大栅栏的八大胡同中保留着一座较完整的老宅。这个内有乾坤的二层院落,相传正是蔡锷将军与小凤仙作为灵魂伴侣的爱情传奇见证之地。这里有尘封的记忆,有感情的托付,有胸中的山河万里,有一生的痴情入喉,还有回眸一别的何时再见!经由北京设计院著名的设计团队将老宅进行重新整修后,现为小凤仙公馆酒店。<br>现己改为酒店,游客不得入内只能在外面拍照!我也是匆匆忙忙的进到一楼拍了两张照片,还是比较华丽的!<br> </h3> <h3>徽班进京<br>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杨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郎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br>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西皮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谱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在京师与徵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br> </h3> <h3>榆树巷<br>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西起陕西巷,东不通行,全长66米,宽约3米。民国时称榆树大院,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榆树巷。清光绪年间的名妓赛金花所开设的"怡香院"在新门牌1号处,原建筑保存尚好,现改为民居。<br></h3> <h3>石头胡同<br>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全长 ,宽约3.8-7.9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石头胡同,属正南坊。"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增录里并入,沿用旧名至今。早期号称京剧三鼎甲、京剧老生三杰中的余三胜、张二奎二人就住在胡同路西的61和39号,其中余三胜是当时"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其子余紫云是著名"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石头胡同,有望江会馆、龙岩会馆,天仙宫、准提庵。",其中以龙岩会馆最为著名,后因有数家二等、三等妓院较为集中,龙岩会馆迁至贾家胡同新址。另据《北京地方志》记载胡同内还有山西晋县会馆、浙江严陵会馆。京城著名素菜馆之一的"功德林饭馆"也在此经营多年。北京现存最老的照相馆一大北照相馆,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石头胡同开业兴盛经营36年,1953年被北京百货公司收购后由于扩大经营需要,于1958年迁至前门大街2号。<br> </h3> <h3>燕家胡同<br>位于煤市街西侧,北起大栅栏西街,南向西拐至石头胡同,全长257米,宽约2.3-4.7米。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燕家胡同"巷名沿用至今。此胡同系京城著名"八大胡同"之一。京剧名家张鸣才(老生)、陈祥瑞(场面)、李顺亭(文武老生)、李顺德(净)曾寓居于此。<br></h3> <p class="ql-block">朱茅胡同西拐至燕家胡同。长约240米,宽约2.3米。《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猪毛胡同。《京师坊巷记校释》中记为猪毛胡同。民国年间"毛"作"茅",巷名沿用至今。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张二奎(1814~1860)曾住这条胡同的37号,王顺福(旦)、孙菊仙(老生)、时小福(旦)、李砚侬(小生)等均住过这条胡同。</p><p class="ql-block"> </p> <h3>铁树斜街<br>铁树斜街位于北京市宣武区东北部,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起大栅栏西街西口,西南至五道街北口,全长551米,宽11米。该街形成于金中都时期,清代称"李铁锅斜街",后谐音雅化为"李铁拐斜街",1965年更名为现名。街道因连接元大都与金中都的交通需求自然形成,是大栅栏地区重要交通要道。<br>街道现存梅兰芳祖居、润身女浴所旧址等历史建筑,其中101号为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年出生地。<br>沿街分布五道庙、非遗博物馆等文化遗存,见证清末民初戏曲文化与商业繁荣的融合发展。<br></h3> <h3>位于铁树斜街101号的梅兰芳祖居</h3> <p class="ql-block">棕树斜街(王广福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是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历史悠久的斜街,最早形成于元代,1965年正式定名,曾是清末民初八大胡同之一,以落子馆、一品香澡堂等文化遗存著称,现为连接大栅栏商业街与琉璃厂文化街的步行纽带。</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名称演变:清代因妓院经营者得名“王寡妇斜街”,清末谐音雅化为“王广福斜街”,1965年根据周边树木特征定名棕树斜街。</p><p class="ql-block">文化场所:街西侧曾设落子馆(曲艺表演场所),京韵大鼓宗师刘宝全在此献艺;40号西侧保留一品香澡堂拱门遗迹,体现近代洗浴文化;朱家胡同等地存传统四合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作为八大胡同之一,清末民初以三等妓院“下处”为主,如双凤楼、鑫美楼等,1949年后取缔,现为居民区与商业混合区。</p> <h3>韩家胡同<br>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东起陕西巷,西至堂子街,全长371米,宽约4.2-7.1米。相传明代此地靠凉水河,东沿常有泥潭,故名寒葭潭。清相尚书韩元少曾寓此,故改称韩家潭。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韩家潭,有上虞、广州会馆。"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韩家胡同。<br>清康熙初年,戏剧理论家李渔寓居于此,建"芥子园",该园仿造南京芥子园所造,此后改为"广东广州会馆",建国后曾为北京市九十五中学,现为北京宣武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乾隆八十大寿徽班进京,其中以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为主的"三庆班"就寓于此。"同光十三绝"之一丑角刘赶三(宝山)故居"保身堂"位于胡同西。老北京的梨园公会设在韩家胡同36号。这条胡同属"八大胡同"之一。<br> 韩家胡同是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的历史胡同,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明代因凉水河支流积水得名寒葭潭,清康熙年间因内阁学士韩元少居住改称韩家潭,1965年更名为韩家胡同。<br>该胡同是京剧发祥地核心区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进驻此地,春台班入驻相邻百顺胡同,形成“四大徽班”格局,梨园界流传“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的行业谚语。<br>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在此修建芥子园,后改为广州会馆。该区域现存浙江上虞会馆、梨园公会等历史建筑。<br></h3> <h3>东壁营胡同<br>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南部的胡同<br>东壁营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南部,东西走向,全长75米,宽3米。该胡同在明代称皮条胡同,因牛皮制品行业集聚得名;清代改称东皮条营,民国时期雅化为东壁营,1965年正式定现名。<br>胡同东口连接陕西巷,与西壁营胡同共同构成原"八大胡同"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民国时期砖雕建筑与改建民居,现居20余户居民。<br>作为"八大胡同"历史片区组成部分,清末至民国时期该区域娼寮妓院集中。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清代已出现半公开妓院业态,与百顺胡同形成客源竞争关系。周边苏家大院旧址传说与京剧《苏三起解》故事相关联,现存胡同东口历史标识牌记录着这段文化记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