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随拍

SUNLONGQIN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C9。</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p class="ql-block"> 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现北京)。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图:校办公楼 主楼)</p> <p class="ql-block">  具有节日氛围校办公楼(主楼)</p> <p class="ql-block">  校办公楼大门口两侧一对石麒麟。彰显北大深厚文化底蕴和官办学府威仪。其党委书记和校长均为副部级。</p> <p class="ql-block">  北大早于清华大学十三年建校,是中国第一所公办综合性大学。侧重于文理,清华主要是工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大侧重于思想和精神,与国家命运更紧密。</p> <p class="ql-block">  校办公楼 办公楼前有一对华表不多见吧?!一对石麒麟,一块丹壁石。据说,雍正皇帝非常喜欢麒麟,清西陵也有一对,八个校领导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  校办公楼门口这块丹陛石由载涛(光绪七弟)购得,之前一直搁在他的朗润园里。朗润园后来归入到燕大,丹陛石也从朗润园中移放到了主楼前。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下面这对石麒麟身上。</p> <p class="ql-block">  校办公楼前这对石麒麟是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典型代表。 ‌石麒麟通高174厘米(含98厘米须弥座),采用坚实石料雕刻,造型符合清代皇家石刻风格,鬃毛、鳞甲等细节刻画精细。其须弥座饰有缠枝纹样,底座保留完整的历史风化痕迹。 ‌最初雕刻于圆明园大宫门(不晚于雍正三年,1725年前),乾隆六年(1741年)移至安佑宫。 ‌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这对石麒麟被迁移至校园,与另两座安佑宫石麒麟共同构成组雕。 ‌作为清代官式石刻的实物标本,其雕刻工艺反映了雍正至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艺术特征。国内现存可溯源的圆明园流散石刻仅约500件,此件因其完整性与清晰流转记录而具有特殊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外文学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  北大参观精华部分可以概括为“一塔湖图”,但我觉得校办公楼附近更值得一看!都是一百年的建校初期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北大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建于1742年,1925年由燕京大学迁移至燕园(现北大校园),1931年,燕京大学配置蹲兽,将两根华表竖立于办公楼(今贝公楼)前草坪,第三根及第四根部分构件赠予国立北平图书馆。‌‌华表位于北大西校门内草坪,与银杏、雪松构成景观,是北大标志性文化符号。其迁移体现了近代中国对文物的保护,并承载了从皇家园林到高等学府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 难登大雅之堂</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大雅堂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和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教学科研大楼,于2016年9月正式启用,旨在打造融合国学与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平台;其建筑前身为1925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建的化学北楼,原为燕京大学物理楼,后经改造成为国学院和汉学家基地的核心场所。</p><p class="ql-block"> 由 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教授取东汉班固《西都赋》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的典故,命名为“大雅堂”,寓意汇聚学术精英。‌‌</p><p class="ql-block">‌ 现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建筑,承载燕园记忆,成为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体现。(大雅堂位于校办公楼南侧)</p> <p class="ql-block">  大雅堂东侧一角</p> <p class="ql-block">  校办公楼北侧外文学院</p> <p class="ql-block">  桥 未名湖景观</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翻尾石鱼是圆明园遗存的重要清代石刻文物,现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西岸。石鱼长165厘米、高87厘米,由黄褐色细石雕刻而成,鱼嘴宽42厘米,尾部宽90厘米,造型为西洋翻尾石鱼样式。原为圆明园长春园谐奇趣喷水池中央装饰物,可通过鱼嘴喷水十余米,与池中铜羊、铜鸭、石刻花瓶等机关共同构成壮观喷泉景观。 ‌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传教士郎世宁设计,中国工匠雕刻而成。 ‌</p><p class="ql-block"> ‌ 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劫掠圆明园后,翻尾石鱼被变卖至朗润园(现北京大学朗润园)。1930年,燕京大学毕业生购得后赠予母校,安置于未名湖畔。 ‌</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石舫,也称“不系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权臣和珅仿照颐和园清晏舫形制建造,原为淑春园园林景观的核心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淑春园时,石舫上层木结构被毁,仅存汉白玉基座,后成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标志性历史遗迹,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见证了清朝园林艺术、近代民族劫难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融合,是北大“一塔湖图”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博雅塔是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位于未名湖东南侧,始建于1924年,原为校园供水水塔,现为燕园“一塔湖图”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 塔高37米,共13级,仿辽代密檐砖塔样式设计,由捐建者博晨光叔父命名。设计灵感源自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由博晨光叔父捐资兴建,故以“博雅”命名。其核心功能为供水水塔,井深164尺(约50米),喷水量达每小时16000加仑,保障校园用水。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后,博雅塔成为北大永久地标。‌‌</p><p class="ql-block"> 与未名湖、图书馆并称“一塔湖图”,代表北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象征学术自由与人文传承。四季景色各异,如春柳新芽、夏荷映塔、秋叶落影、冬雪覆塔,成为学子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慈济寺山门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南岸,与临湖轩对望,为现存建筑遗迹,原属慈济寺(亦称花神庙)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4日,北大图书馆新馆舍(东馆)于北大百年校庆之际竣工,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以西侧与老馆舍(西馆)东侧相连而建,东西馆总建筑面积在当时居亚洲高校图书馆之首。在2005年西馆改造后,北大图书馆的馆舍总面积达到53,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18年6月,伟人借钱来京,当时京城物价高,钱很快用光了,伟人老师杨昌济(北大教授)将他介绍给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后者给毛主席安排了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每个月工资8块大洋。这次北漂伟人只待了半年,当然也不是这个图书馆,而是在北大红楼(五四大街)那边。</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北京大学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未名湖本无名,燕京大学教授钱穆于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任教时将其命名为“未名湖”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南北阁‌,又称‌姊妹阁‌,由南阁(甘德阁)和北阁(麦风阁)组成,是燕京大学时期的重要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北阁(麦风阁)‌:初为音乐教室及学生活动室,现作为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办公场所。 ‌</p><p class="ql-block">‌南阁(甘德阁)‌:曾为女部办公楼,现为国际合作部及港澳台办公室的办公地点。 ‌</p><p class="ql-block"> 南北阁与俄文楼共同构成品字形建筑群,始建于1924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命名源于燕京大学首任女部主任麦美德博士(Luella Miner)。 ‌(图:南阁 甘德阁)</p> <p class="ql-block">  北阁 麦风阁 </p> <p class="ql-block">  北阁 麦风阁</p> <p class="ql-block">  俄文楼 北大元培学院 与姊妹阁成品字形布置</p> <p class="ql-block">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p> <p class="ql-block">  李兆基人文学苑</p> <p class="ql-block">  绿树掩映中的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 同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河北乐亭人,中共党员。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他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80余人在北京被逮捕,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6年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p> <p class="ql-block">  经济学家 陈岱孙</p> <p class="ql-block">  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京大学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北京大学校史馆的西南方。该像为铜制塑像,高2.35米,塞万提斯身着西班牙披风,右手持书,腰挎宝剑,目视前方,风度威武而潇洒,既散发着文学骑士般的无畏气质,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智慧之光,时时吸引着无数学子深深注视的目光。雕像后基座上刻有“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赠 一九八六年十月”。</p><p class="ql-block">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唐吉诃德》的作者。出生于西班牙中部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经历了飘零的童年生活,曾在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里当过士兵,参加了西班牙、土耳其联合舰队之间著名的勒颁多大海战,左手致残,归国途中曾经被俘,获释以后以文学创作为生,写过剧本和诗歌,最终以《唐吉诃德》开创了西方近代小说的先河,他自己也自称为“唐吉诃德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1986年10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安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多功能讲堂。</p> <p class="ql-block">  恰巧碰到科技周,所有文献成果全部英文版展示</p> <p class="ql-block">  高层次的文艺活动还是相当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物理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  名人故居小洋楼</p> <p class="ql-block">  北大统战部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1-6号(燕园内的红楼)</p> <p class="ql-block">  北大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光华管理学院</p> <p class="ql-block"> 现代风格校舍</p> <p class="ql-block">  李兆基楼</p> <p class="ql-block">  校史馆,地上一层,地下二层</p> <p class="ql-block">  国家每年投入北大的科研经费300000万元,在校生42600余人(2017年)</p> <p class="ql-block">  继往为新</p> <p class="ql-block">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p> <p class="ql-block">  两弹元勋 中国氢弹理论突破者 于敏 发明于敏构型 北大硕士毕业</p> <p class="ql-block">  大师云集</p> <p class="ql-block">  在校博士研究生10712;在校硕士研究生16315;在校本科生15628。</p><p class="ql-block"> 专任教师 7317;行政人员 1838;教辅人员 7936;工勤人员 2363;科研机构人员 1161;校办企业职工138;其他附设机构人员430</p> <p class="ql-block">  恬园草坪 适合拍结婚照哦,</p> <p class="ql-block">  备注: 2025.10.25 手机拍于北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