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童心话重阳】重阳忆父

静待花开

<p class="ql-block">昵称/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8071668</p> <p class="ql-block">  当秋风轻拂,菊香渐浓,丹桂飘香的时节,我慢跑在河岸的小路上。只见秋风吹落河岸上银杏叶,那金黄色的银杏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银杏果落了一地。路边的菊花争相开放,在阳光下微微摇曳,重阳糍粑甜香飘散在空中,我知道重阳这个带着温情与思念的节日,又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而来。</p> <p class="ql-block">  重阳当天必然要做糍粑,看着一盘煎成又黄又糯的糍粑,记忆的闸门就被打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画面带着儿时特有的光影和声响哗啦啦的涌现到眼前。</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80年,我刚满八岁,在父母和哥哥的努力下,我们建起了四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当时由于钱不多,不够付工钱,父亲就把自家的工分当工钱付给建房工人,这样队里分工粮时,我们家只分到少许的粮,那一个月我们家所有成员都是半饥饿状态,终于有一天我连续吃了三天水煮白菜后昏死在家里的灶台前,母亲放工回来看到后吓坏了,好不容易把我叫醒,我虚弱的说:“我饿了"又昏睡过去,母亲赶快出去借粮,借了五六家,终于借了两斤大米。赶快生火做饭,米还没煮熟,母亲就用碗舀了一碗米汤把我摇醒用勺子喂我,等米饭蒸熟后,我一口气吃了三碗。父亲回来后,听母亲说了当时的情况,他抱着我流着泪说:“都怪我没用,没本事害你饿成这样,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饿肚子。”</p> <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日子里,白天黑夜我都见不着父亲的面,后来才知道,他抽空捡菌子、砍木头、挖野生黄姜卖。卖的钱给家里买粮食买生活用品。在不久后的重阳节那天,父亲早早的就买了几斤糯米回来,他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放锅上的蒸笼里蒸。</p> <p class="ql-block">  哥哥赶忙生火,只听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上蒸笼的白汽裹着糯米香钻进屋檐缝。父亲卷起磨毛的蓝布袖口,将蒸得晶莹的糯米倒进青石臼。石臼是祖上传下来的,青灰色,边沿已被磨得发亮。父亲捣糍粑时,手臂上的筋肉便一条条暴起,汗珠从额上滚下,他也不擦,只一味地捣着。 木槌在他粗粝的手掌间转了个圈。"孩子们看好了——"他腰背弯成一张弓,槌头砸进臼心的闷响惊飞了梁上打盹的麻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糯米渐渐黏成雪白的云团,父亲额角的汗珠滚进衣领。我蹲在石臼边偷揪一小块,被他用沾满糯米的手指点在鼻尖:"馋嘴猫"月光从瓦缝漏下来,照亮他笑纹里沾着的糯米粒,像撒了一把碎星星。父亲把雪白的糯米团分成十几小坨,放在竹筛里。然后拿出其中一坨用手揉成圆形,母亲把锅里放点菜油,父亲就把糍粑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煎。</p> <p class="ql-block">  糍粑在铁锅里烙得两面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糯软的芯,撒上现磨的芝麻糖末——热汽一烘,糖粒便融成琥珀色的细流,顺着焦脆的褶皱渗进去。咬破脆壳的瞬间,先是芝麻混着焦糖的浓香在齿间炸开,而后糯米的清甜涌上来,黏糯的米粒扯出绵长的丝,沾在唇边亮晶晶的糖渣,被舌尖一卷就化成了蜜。</p> <p class="ql-block">  很快两大盘金黄色的糍粑放在桌子上,父亲撒上芝麻糖,一家人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是我们家第一次过重阳做糍粑,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吃糍粑。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在重阳节吃糍粑?”父亲告诉我说:“糍粑象征慈祥与圣洁:相传在古代,糍粑被视为一种慈祥、圣洁的食物。这种寓意使得糍粑在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备受青睐。也寓意家人和睦团结:在打糍粑的过程中,糍粑会粘结成一团,这被大家看作是家人间和睦团结的象征。因此,吃糍粑也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的美好。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是糍粑一般都是做成甜的,这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在重阳节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希望通过吃糍粑来祈求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听了父亲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吃糍粑还有这么多喻意。</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恍若白驹过隙,双亲早已不再人世,每年的重阳节我照常做糍粑,可怎么也吃不到父母在世时的味道。只是看着那石臼,便仿佛又听见咚咚的捣米声,又看见父亲弓着背,汗珠滚落的样子。忽然明白,重阳吃糍粑、赏菊,不止于观其形、吃其味、嗅其香,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