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周公庙

行走山水间

<p class="ql-block">  高大巍峨的应天门坐落在洛阳隋唐古城的中轴线上,门楼、垛楼和东西阙楼雄伟壮丽。特别是晚上华灯璀璨,犹如琼楼玉宇。吸引不少游人来此打卡,体验大唐风采。应天门成了近年来洛阳的一张名片,来洛阳的必游之地。在应天门东边一路之隔也有一组古建筑群,却显得有些落寞,与近在咫尺的应天门形成了明显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  被游人遗忘在秋风里的这组古建筑群,叫周公庙,它和陕西歧山周公庙、山东曲阜周公庙并称“海内三大周公庙”。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由隋朝大将王世充在当时东都洛阳宫城正大门则天门(后来改称应天门)的旁边建造。周公庙占地 9000平方米, 呈长方形的院落格局。主要建筑为明朝万历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大修,是目前洛阳为数不多的明清古建筑群。周公庙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严谨,古木参天,文化氛围浓厚,是一个闹中取静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周公姓甚名谁,何许人也。周公是公元前1100年人氏,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之叔。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生活的时代比孔子早500年左右,他是孔子极为崇敬的楷模。如果说孔子是圣人,那么周公便是圣人的鼻祖,被称为“元圣”。中国古代很长一个时期,文庙里主祀的就是周公,孔子当时还只是陪祭,直到唐朝时才改孔子为主祀。</p> <p class="ql-block">  周公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祠庙布局,共有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层层递进,主次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严谨的礼制思想。现在的山门是歇山重檐式建筑,龙形屋顶,飞檐两端饰以吻兽。山门内侧有两棵800多年的古槐树,苍劲茂盛,西侧那棵高23米,冠幅17米,犹如腾龙卧虎,树干中空依然枝繁叶茂。山门内的中轴线上有一块用铁棍围起来的空地,空地上残存的石鼓、石狮和几处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基石,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殿宇,这里就是“”元圣殿”遗址。据说元圣殿是歇山顶龙脊建筑,琉璃瓦覆面,殿内供奉有周公的石像。左右设有象征儒家思想的“金人铭”和“欹器”,分别刻有“慎勿言”和“需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  遗址往前,有一单檐歇山式建筑,龙凤屋脊,青筒瓦件,琉璃剪边,庄严稳重中不失隽秀灵巧。殿宇的名称叫“定鼎堂”,其名源于“”周公营洛,定鼎郏鄏 (洛阳)”。这是周公庙的主殿,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最为宏伟的建筑。大殿主门两侧挂有对联“河来天上路出地中更涧水东瀍水西定鼎卜都此处乃成周旧壤,尧开新始禹启汤先至文王子武王弟分官于礼今守家相遗书。”殿内供奉有周公和他的两位重要助手召公奭和毕公高、伯禽、君陈五尊圣像,他们都是西周时期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伯禽是周公长子,周文王时期代父就封,为首任鲁国公。君陈是周公次子,是诸侯国周国的第二任国君。殿堂四周的墙壁上绘有一组大型壁画,展示了周公波澜壮阔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周公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无愧于圣人的称号。他协助武王孟津起兵,大会天下诸侯,讨伐商纣,牧野大战以少胜多,把纣王逼上鹿台自焚而死。管叔蔡叔反叛,他率师东征,苦战三年,平定叛乱,收复东方诸国。他极力反对姜尚等人将殷人统统杀掉的主张,提出给殷人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开仓赈灾,争取殷民人心。他在西周前期是个顶梁柱式的人物,对稳固国家政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  周公在洛阳主持制定《周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分封、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周公汲取殷商的教训,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使得支庶兄弟争夺王位失去了法理依据,减少了由此可能带来的残杀争夺。他自己也是这一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武王临终前有意把王位传给他,他啼泣不止,坚辞不受。武王死后,他坚持让年幼的成王继承大统。当时国家初立,根基未稳,诸侯尚有外心,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年幼的成王无法应付。在这危难时刻,周公挺身而出,执政成王。七年后,国家转危为安,走上正轨时,周公毅然让出王位,还政成王。他这一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举动一直被后世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  周公还是个思想家,他在洛阳推行“敬天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等治国理念,特别重视“德”的作用。他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失德,天命就会转移。天子的权利也要受到“德”的制约,不可以为所欲为。明德的具体体现就是“保民”,民生是天子必须重视的问题等等。这些理念直接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洛阳也因此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地。</p> <p class="ql-block">  周公尊重贤能,谦抑谨畏。他严于律已,注重修养。他所作的《诫伯禽书》是我国第一部成文家训,他告诫做鲁国国君的儿子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意思是我洗一次头要多次握住头发(中段洗头),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食物(中断吃饭),急忙起身接待贤士,即便这样还担心错过天下的贤才。他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受到世人广泛赞誉。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此典,发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  作为洛阳城市的规划师和缔造者,周公对于洛阳而言,更是居功至伟的“城市之父”。成王命周公主持营建新都,公元前1039年周公派召公姬奭视察洛邑地形,选择建都位置。召公到洛邑后,用被征服的殷庶民“攻位于洛汭”,经过测量确定了方位。几天后,周公到洛邑,审查了召公测定的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方位。“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尚书 召诰》)周公在洛邑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他用土圭在夏至这一天测量日影,证明洛邑居于天下之中,确实适合营造王都。周公和召公共同绘制了洛邑的规划图,这是我国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都城规划图。周公认定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便于四方诸侯朝贡,影响了后世多个王朝定都洛阳的决策,将象征王权的九鼎迁至洛邑,强化了洛阳的国家权利中心的地位。现在洛阳城市规划展示馆大厅迎门墙壁上,有一个巨幅的唐三彩壁画,上面绘嵌有洛阳古往今来众多特征和元素,而周公的头像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在壁画上左右对称,赫然在目,表明了周公对洛阳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看着定鼎堂里的壁画,瞻仰着周公的丰功伟绩,很多与周公有关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文献典籍的多幅画面在眼前浮现,愈加真切。我对周公又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他的一系列思想给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有形无形的影响,虽然他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尽管他作为封建君主和贵族有其阶级局限性,有些思想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合理的成分,但确实有很多有益的东西对现在的我们仍然有借鉴的作用,值得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定鼎堂后面中轴线上还有礼乐堂、先祖堂等建筑,里面有关于周公之所以成为丰功茂德的政治家、雄韬伟略的军事家、震古烁今的思想家的介绍,有营造洛阳城、家训家风、周氏姓氏演变等内容展览。这里绿树葱茏,环境幽静,给游客提供了了一个 回味和追思的空间。在这闹市之地,这里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周公庙在洛阳这个辉煌的古都,在这文物古迹随处可见的城市里,可以说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见奇崛,可以说是低调的,但低调里蕴藏奢华,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对比其他任何古迹和景点,一点都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走在周公庙院子里,抬头就能看到西边应天门高大的建筑。和那边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相比,周公庙里游人较少,甚至有些寂寥。从大殿旁边匆匆而过的两个游客,好像议论着这周公庙就是一个小公园,一个破庙,没啥可看的。他们从南门进来,没作停留,很快就从北门出来了。我还注意到,周公庙的西墙挨着定鼎大街,院墙被涂刷成了宫墙红,也可能沾了应天门的人气,这里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来应天门的游客喜欢穿着汉服摆着姿靠着红墙当背景拍照,却不知道这墙里面的周公庙蕴藏着怎样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周公庙及其同类文化景点游客较少或者说被冷落这种情况,其实也很正常。游客关注有新鲜感的、有体验感的,高大上、宣传多的景点是人之常情,也是理所当然的。武则天的故事和话题比周公的可能要多,繁荣的大唐盛世在人们的心目中比遥远的周朝更有亲近感,更有想象的空间。大家各有爱好,有自己的选择,这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我只是感觉,透过这两个景点的对比,似乎能看到一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心态。精神需求的提供也逐渐快餐化,从抖音和短视频中看到的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占据了我们本来已经匆忙快节奏的思维空间,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去学习体味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奢侈举动。</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 我听说几个人国庆假期从新乡出发出去旅游,跑了一千多公里直奔青海湖,去茶卡看盐湖,沿路一直没停,很多顺路的景点都没看。后来了解到他们只是在抖音上刷着了青海湖,他们对一路上有啥景点根本就不知道。有人喜欢看自然风景,有人喜欢看文化古迹,不能说不看文物古迹就不是旅游,但总觉得跑了那么远,错过了顺路就能体验的历史文化,确实有点可惜。在社会面上,在我们接触的人群之中,看个电视剧连里面的朝代都分不清,对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的情况决不是个别现象。对基本的历史不了解,知识层次扁平化缺乏纵深感的大有人在。也不难想像,如果他们来到洛阳旅游,和周公庙擦肩而过也会正常不过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随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丰富带来的便利、不再为生计发愁操心时,精神上的赋能充电没有随之跟上。有些人缺乏理想追求,缺乏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从小衣食无忧,没有受过苦做过难,总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还没有出发就要停步,还没有奋斗就要躺平。有的没有社会责任和大局观念,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考虑别人感受,不顾及社会影响。有的人思想苍白,思维简单,境界狭隘,内涵浅薄。遇到挫折便颓废沮丧,无从应对。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但教育的断档或者说缺失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充耳不闻,造成直接经历少,间接经验又不注意借鉴,内存不足,思想的深度厚度广度都不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弱。</p> <p class="ql-block">  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积累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激励着后人在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成长进步。和周公一样的诸多浩如繁星的历史名人,以其所作所为、自身形象激发着后世的人们发奋努力锐意进取,正确对待荣辱挫折,加强自身修养。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责任与义务,进与退、失与得等方面都有原则,有界限,有尺度,有方法,都为世人做出了榜样。学会从历史演化推进中找规律,从圣哲先贤身上学精神,从典籍名言中汲取力量,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素质。</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信念的确立、意志的磨砺、情趣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多种途径,但是从传统文化熏陶中耳濡目染、见贤思齐也是必不可少的。抽出时间,多读一些经典,多看一些传记,多听一些故事,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圣贤的一个典故,一句名言,都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比如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等等,都能在人生不同的方面给我们以启迪。有时候我们想不通,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先贤们的一个故事,一句话可能会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多年来沉淀积蓄下来的富矿,值得我们花出时间和精力去开采发掘,去活化应用。</p> <p class="ql-block">  身在洛阳,抬头所望,目光所及,不论自然风景还是文物建筑,都能让我们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大唐建筑的繁华与周公庙里的肃静各有精彩,其实是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如果在高大的阙楼感受过大唐的锦绣繁华,再来旁边静谧的周公庙里凭吊一下洛阳城市的缔造者,从周公先哲身上汲取一些智慧和力量,一定也是一种不错的非常值得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