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寻秋记:‍ 丹霞美景到古窑之旅

oyzz(兆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金秋的阳光漫过芦溪的山巅,县文旅局的退休干部职工们,在局领导的关怀与安排下,赴一场与自然、与历史的约会。</p><p class="ql-block">车辆驶出城区,第一站便停在了南坑镇阪田村长塘坪。这里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萍乡版七彩丹霞”,却藏着一段与自然造物截然不同的故事——它并非亿万年地质演化的馈赠,而是过去石英砂开采留下的矿坑遗址。弃用的矿坑褪去了工业的喧嚣,反倒因裸露的山体生出别样景致:红与白的岩层在阳光下交织,像被大地精心晕染的色块;巍然矗立的巨石棱角分明,表面的条带状纹理如同凝固的年轮,将上百年的沉积与侵蚀细细镌刻。我升起无人机,镜头下,陡峭粗犷的岩壁、锋利的边缘,毫无修饰地展露着原始力量,与远处的青山绿野相映,竟生出几分不输名山大川的壮丽。</p><p class="ql-block">稍后,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南坑窑下村。若说长塘坪的美在于“无心插柳”的地质奇观,窑下村的韵则藏在“有心栽花”的文化传承里。谁能想到,曾照亮千年岁月的窑火,并未在时光里熄灭——如今的村子,以古窑文化为魂,将山水之秀、田园之趣、民俗之雅与饮食之味编织成一条文化长廊。老同志们沿着柏油路之漫步,看古窑遗址旁新添的文创小店,听村民讲陶艺传承的故事,闻着远处农家飘来的饭菜香,每一步都走得从容,每一处停留都满是笑意。</p><p class="ql-block">午时,归程的车窗外仍映着山乡的秋景。这一次的重阳之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踏青,更像是一场与故土的深度对话——从矿坑遗址里读懂岁月的痕迹,从古村窑火中看见振兴的希望,而这份温暖与感动,也成了老同志们这个重阳最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窑下古遗址是一处承载了千年瓷韵与乡村振兴故事的独特之地。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你快速抓住它的核心信息。</p><p class="ql-block">名称 窑下古遗址 (南坑窑)</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p><p class="ql-block">文化年代 始烧于南宋,盛于元代,清代再度繁盛 </p><p class="ql-block">遗址规模 以窑下村为中心,沿南坑河分布,已探明18处窑业遗址点,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核心特色 宋元时期江西地区与湘江流域青白瓷、青釉瓷生产的重要窑场 </p><p class="ql-block">主要产品 青白瓷、青釉瓷、青花瓷等,以碗、盘、杯等日用器为主 </p><p class="ql-block">文保级别 萍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 </p><p class="ql-block">相关传说 “先有窑下,后有饶州”(饶州即指景德镇) </p><p class="ql-block">古窑的技艺与兴衰</p><p class="ql-block">窑下古遗址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其精湛的制瓷工艺和重要的区域影响力上。</p><p class="ql-block">• 技术融合的特色:南坑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吸收了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的工艺特点。南宋时期,这里的工匠熟练运用“芒口覆烧”等技术,烧造出的青白瓷“莹润如玉,薄似蝉翼”,釉色如雨过天晴 。到了元代,则转向模仿龙泉青瓷的风格,釉色青翠,质感厚润 。</p><p class="ql-block">• 完整的产业遗迹:考古调查不仅发现了古窑炉,还找到了瓷土矿洞、码头等遗迹 。这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产业图景:在附近开采优质的瓷土矿 ,利用南坑河的水源和水利进行淘洗、沉淀 ,然后依靠沿河建立的龙窑进行烧造,最后可能通过水陆联运,将产品销往湘赣乃至更广阔的地区 。</p><p class="ql-block">• 兴衰的历史脉络:窑下村的瓷业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据考证曾有不下300座龙窑日夜不息 。元末至清初,窑火一度沉寂,清代中晚期青花瓷的烧造曾让这里再度繁盛 。窑业的兴衰与自然资源、市场变化、交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古今融合的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窑下村,没有让千年窑火仅仅成为历史,而是巧妙地让其重现光彩,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活态传承:村里建设的窑文化研学中心是古今交融的核心 。这里不仅陈列着当地出土的各时期瓷器标本,讲述南坑窑的历史,还设有陶艺DIY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体验拉坯、上釉的乐趣 。文化不再是沉睡在泥土中的碎片,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多元的产业布局:除了主打的文化研学,窑下村还发展了特色农业,如秋雪蜜桃、高产油茶等 ,并建设了露营基地、徒步路线等旅游设施 ,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如附近的明月湖、老鹰谷)与古窑文化、红色志愿文化(“中国保尔”胡启初的故乡)相结合 ,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 。</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窑下古遗址不仅仅是一个静默的考古现场。它是一本依然在被书写的历史书,从宋元窑火的辉煌,到今日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它完整地展现了一个村庄如何凭借其深厚的文化根脉和不断的创新精神,实现美丽的“窑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9号摄</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