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金陵,梧桐叠金,秋意浸城。我校刘曼老师有幸赴南京晓庄学院参加“国培”,十天研修如秋阳暖照,似甘露润心。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洗礼,到课堂研磨的火花碰撞,每一段经历都是沉甸甸的收获。</p> 开班启智:雨润初心,思想引航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的庄重为这场研修定下“深耕”的基调。陶行知纪念馆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叩击心灵,“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重燃教育初心。黄伟教授的专题讲座如精准钥匙,以“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三维解读法解锁文本密码,经典课例的生动演绎与现场答疑,让“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效落地生根,为研修埋下智慧的种子。</p> 研思并进:理论扎根,课堂解码 <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实操的深度融合,剖开了优秀教学的底层逻辑。集体备课中,五组学员运用三维解读法研磨课文,从《青山不老》的精神挖掘到《太阳》的文体特色解读,在思维碰撞中将理论转化为清晰的教学环节。卞志娟副教授的任务群教学讲座,以三维评价量表让核心素养可测可感。</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沉浸式观摩三节 “以评促学” 的示范课,每一节课都像一扇窗,让我看到 “学为中心” 的课堂模样。</p><p class="ql-block"> 陈云老师的《古人谈读书》以 “文 — 言 — 人” 为路径,通过多形式诵读、情境对话,引导学生用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等方法理解文本,在琅琅书声中让 “为何读书” 的价值悄然扎根;刘鹏老师的《忆读书》设计 “信息筛选 — 情感体验 — 表达迁移” 三级台阶,学生用 “时间轴” 梳理冰心读书经历,用关键词批注情感,最后迁移练笔 “我的读书故事”,让 “怎样读书” 的方法可视化;朱晓娟老师的《我的 “长生果”》则以 “梳理要点 — 意象品鉴 — 小组合作” 推动 “读 — 思 — 用” 螺旋上升,直观呈现 “读进去、读出来、读开去” 的梯度。</p><p class="ql-block"> 课后黄伟教授的点评更具启发性,他赞赏学校 “古诗词诵读”“一分钟演讲” 的课前活动,强调 “教师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让‘教 — 学 — 评’真正落地”。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未来的课堂设计方向。</p> 融合创新:技术赋能,习作暖心 <p class="ql-block">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催生出语文教学的新样态。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的联合教研活动,让我对 “技术与语文融合” 有了全新认知。沈焱菲老师的《海滨小城》以 “品味语言画面感” 为核心,虽未过多依赖技术,却通过对比赏析、美读浸润,让文字的画面在学生心中生长;刘洋老师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则借助多媒体搭建 “四季景观沉浸式场景”,学生仿佛走进小兴安岭,直观感受 “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浓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抽象语言瞬间具象化;庄浩伟老师的《太阳》更具创新性,运用 “观点云”“小谷粒” 等信息化工具,让学生在梳理 “太阳秘密”、探究 “解说妙招” 的过程中,提升说明文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杨德铸主任的点评一语中的:“技术是语文教学的羽翼而非枷锁。” 这句话让我们警醒: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为了 “炫技” 而偏离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随后胡红校长的《守护与迈向:基于 “唤醒课堂” 的语文教学技术观》讲座,进一步明确 “坚守语文根脉(语言素养、人文本质),顺应技术范式之变” 的理念,为我未来的 “技术 + 语文” 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p> <p class="ql-block"> 南京晓庄学院弘景实验小学的 “自主写作者” 专题研讨,解开了我长期以来在习作教学中的 “困惑结”。陈睿老师的《我眼中的缤纷世界》指导课,让学生用 “看、听、闻、摸、尝” 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课堂上学生分享 “观察桂花时闻到的香味”“触摸枫叶时的触感”,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让习作有了温度;谷民发老师的习作讲评课更具亮点,他用 “三张层层递进的评价量表” 引导学生 “三评三改”—— 先改错别字与语句通顺度,再改细节描写,最后改情感表达,让 “修改习作” 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吴晓春老师的《记一次游戏课》则以 “我们都是‘木头人’” 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先体验、再观察、后写作,真情实感自然流淌。</p> 思想领航:数智浪潮,经典坚守 <p class="ql-block"> “技术 + 神话教学” 观摩课,更是让我看到技术赋能语文的无限可能。低年级《羿射九日》中,学生通过 “拖拽排序情节”“点击触发角色对话”,在互动中理解故事;高年级《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中,学生借助线上资源库探究 “不同神话版本”,提升信息整合能力。王金涛老师的《AI 如何赋能教育教学》讲座,进一步阐述 “AI 在学情分析、个性化辅导中的作用”,让我意识到: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懂教学,还要懂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数智时代的教育需求。</p> 满载起航:耕耘课堂,奔赴新程 <p class="ql-block"> 雨丝渐歇,暮色轻垂,这场浸润着雨意与暖意的研训活动也近尾声。经典与技术的共鸣为研修画上圆满句点。数智时代的经典阅读策略,让《论语》与外国经典在对比中传承文明精华;“技术+神话”的观摩课与AI赋能讲座,揭示了未来语文教师的成长方向。</p> <p class="ql-block"> 十天研修的累累硕果,从教育情怀到教学方法,从课堂设计到专业成长,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带着金陵秋韵的滋养与国培的力量,归程亦是新起点,在三秦大地的课堂上续写教育新篇。</p> <p class="ql-block"> 编辑 | 刘 曼</p><p class="ql-block"> 初审 | 顼媛媛</p><p class="ql-block"> 终审 | 孙媛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