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风干了的岁月,一一故乡毛田小传自序

李建新

<p class="ql-block">风起于青山之麓,雪落于指尖轻绕,苍穹之下,谁在低语呼唤?踏过岁月的尘沙,走向那遥远的彼岸……当王月飞的《苍穹唤》在耳畔响起,我竟老泪纵横,仿佛听见了故乡的回音,那一声声来自湖底的轻叹。那声音如细雨入梦,悄然唤醒沉睡的记忆,像一缕不灭的炊烟,在时光的尽头袅袅升腾。</p><p class="ql-block">我儿时的故乡,在岳阳铁山水库大坝上方一公里,一个名叫螃蟹洞的小村庄。因修建铁山水库,高峡出平湖,家园沉入湖底,连同那些斑驳的墙垣、蜿蜒的小径、鸡鸣犬吠的清晨,一并被碧波吞没。故乡的轮廓在水下渐渐模糊,却在心底愈发清晰——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血脉里一道永不干涸的河。</p><p class="ql-block">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如今退休的我,常伫立湖畔,看水光潋滟,思绪却逆流而上。那三重四横的坪塅老屋,青瓦覆顶,土墙斑驳,曾是几代人遮风避雨的港湾;陆家畈、螃蟹洞,这些名字如乡土的胎记,刻着童年的足迹与笑声。夏夜纳凉,祖母摇着蒲扇讲古,萤火虫在田埂上飞舞,仿佛提着灯笼寻找失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年岁越大,越是害怕失去。那些曾鲜活于记忆中的人影,正悄然退场;那些熟悉的乡音俚语,也随风飘散,几近失传。如今,形单影只的我,只能悠游于铁山的青山绿水中,像一名沉默的拾荒者,从湖底打捞起零星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已逝世界的轮廓。</p><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梳理着那些风干了的岁月,想将近一个世纪的那些人和事记录下来。不为宏大叙事,只为在历史的缝隙中,点亮一盏微灯。我要让那些默默无闻的乡人——挑担的货郎、守坝的老翁、灶前的母亲——在文字中重新呼吸,在命运的洪流里,留下他们真实的倒影。</p><p class="ql-block">作为观察者、亲历者与记忆打捞者,我将以一种平实的笔调,将乡村的过去与现实交错呈现。童年往事如溪流般穿行于今日的荒径,现实的冷峻又不断叩问往昔的温情。在这文明更迭的夹缝中,我试图捕捉那份乡村与现代无奈纠缠的痛楚与眷恋。</p><p class="ql-block">写作中,我力求让叙述真实可信,又不拘泥于事实本身。那些细节或许经过岁月的浸染而微变,但情感的质地始终如初。我要让这些文字从现实中跃出,构建一种源于真实、高于真实、又回归真实的“虚构”——如同湖面倒映的山影,虽非实体,却比实体更显苍茫。</p><p class="ql-block">我不是专业作家,作品中不会有恢弘的架构,也不追求浩瀚的气象。但愿这文字能如故乡的山峦丘陵,起伏有致,峰回路转,藏着野趣与温情。读之如行于乡间小径,移步换景,耳目为之一新,心亦随之沉静。</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献给消逝之地的小传,是写给毛田的私语,是埋在湖底的碑文。它不为传世,只为铭记——当所有声音都归于沉寂,至少还有一行文字,轻轻诉说: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爱过,痛过,然后悄然离去。</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建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2024年退休后,致力于用阅读与旅行增加生命的厚度,用文字与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