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爱恋(97)· 红土铸魂

海之恋

<p class="ql-block">作 者:海之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94009</p><p class="ql-block">​图 片:拍照+网络</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未散尽,澄碧河的水波载着微光漫过百色的街巷。陈砚将最后一枚茶叶蛋放进苏棠碗中,转身从行李箱里取出熨烫平整的藏青色正装,一丝不苟地系上领带。“去见先辈,该有敬重的模样。”他对着镜子轻整衣领,声音里藏着难掩的肃穆。苏棠望着他认真的侧脸,指尖不自觉抚平了自己衬衫的褶皱,窗外的金光恰好落在两人身上,像是为这场特殊的拜谒镀上了庄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抵达迎龙山下时,百色起义纪念馆已然矗立在晨光中。主建筑依山而建,红砂岩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厚重的光泽,顶端的红旗雕塑直指苍穹,与远处的青山构成一幅肃穆的画卷。苏棠下意识屏住呼吸,轻声惊叹:“太壮观了,光是看着,心就静下来了。”陈砚牵住她的手,踏上通往馆门的百级石阶,每一步落下都格外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江风掠过耳畔,带着草木的清香,竟让人生出几分穿越时空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走进序厅,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百色起义纪念馆”七个金字在顶灯映照下熠熠生辉,瞬间攫住了两人的目光。扎着马尾的导游姑娘含笑上前,指尖首先指向墙面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1929年8月,25岁的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抵达南宁,当时他化名邓斌,面对的是蒋桂战争后的混乱局面——俞作柏虽任省主席,却被郑介民的特务严密监视,根基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他那么年轻,怎么敢在特务眼皮子底下做工作?”苏棠凑近照片,看着邓小平与俞作柏、李明瑞的合影,照片里的青年眉眼清俊,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导游笑着指向照片角落:“这正是他的厉害之处。他看出俞作柏急需依靠,主动建立合作,借着整顿军队的机会,把张云逸、俞作豫等党员安插进警备队关键岗位,悄无声息就掌握了兵权。”陈砚补充道:“我查到他当时常深入军营和农户家,用最通俗的话讲革命道理,连普通士兵都愿意听他的。”</p> <p class="ql-block">转过展廊,“起义准备”展区的复原场景骤然撞入眼帘——粤东会馆的雕花门廊下,八仙桌摆得端正,上面摊着泛黄的会议记录,毛笔字迹力透纸背,清晰记载着1929年10月22日的四条决定。桌旁的煤油灯玻璃罩上,仿旧的烟痕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这是邓小平稳住队伍后的关键会议。”导游的声音放轻了些,“俞作柏贸然反蒋失败逃亡后,军心大乱,是他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向百色转移,还部署张云逸攻占右江各县,为起义扫清障碍。”</p> <p class="ql-block">苏棠伸手虚抚过会议记录,指尖似乎触到了当年的余温:“11月初他又定了起义时间,选在广州起义两周年的12月11日,这是要传承火种啊。”陈砚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群众动员照片上:“你看这些,他当时一边整顿军队,一边带着人深入右江各村寨,和韦拔群一起发动农军。听说他只用几句‘分田分地给穷人’,就让乡亲们明白了革命的意义,后来农军送粮、妇女做鞋,全是自发的支持。”导游补充:“这就是他的本事,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到百姓心坎里,让革命真正扎根在群众中。”</p> <p class="ql-block">VR体验区的光影忽然亮起,陈砚牵着苏棠戴上设备,瞬间“置身”于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城。东门广场上,红旗迎着朝阳升起,4000名红七军将士列队宣誓,“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震耳欲聋。韦拔群带着农军举着梭镖赶来,百姓们端着热茶、捧着粮食往战士手里塞,一张张脸上满是期盼。炮火音效骤然响起时,苏棠下意识往陈砚怀里靠了靠,他紧紧握住她的手,在她耳边轻声说:“你看,这就是他凝聚起来的力量,正规军和百姓拧成了一股绳。”摘下设备时,苏棠眼眶微红:“原来不是靠武器有多精良,是靠人心齐啊。”</p> <p class="ql-block">“英烈长廊”前的光线格外柔和,展柜里韦拔群家的田契已经泛黄,旁边的文字记载着他6次变卖家产支持革命、全家18人牺牲的事迹。墙上的恒里岩惨案烈士名单密密麻麻,许多名字旁标注的年龄不过二十出头。苏棠的声音带着哽咽:“他们和我们一样大,却敢为信念豁出性命。”陈砚的目光落在展柜中邓小平当年用过的帆布公文包上,包的边角已经磨损:“邓小平后来回忆说,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人民用血汗换来的。他做的不仅是组织起义,更是把‘为人民’的根扎进了红土。”导游轻声道:“这就是百色起义精神的核心——敢闯敢试、依靠群众、百折不挠。”</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两人站在纪念馆三楼观景台俯瞰全城。右江如一条金色的绸带环绕着城市,高楼林立间,红军桥的石板路依旧清晰可辨。陈砚握紧苏棠的手:“以前总觉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是课本里的话,今天才懂,邓小平当年不盲从‘城市中心论’,扎根农村搞武装割据,靠的就是对实际的把握;能拉起队伍、守住根据地,靠的就是把百姓放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苏棠望着远方的霞光,眼底闪着坚定的光:“我们现在工作中总遇难题,其实该学他那股劲——搞项目前多调研实际,和同事协作时多换位思考,这不就是新时代的‘依靠群众’吗?和平年代不用流血,但这份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精神,该一直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壮乡民宿的老人正唱着革命山歌:“右江水流长,红旗永飘扬……”苏棠攥着手里的小红旗,跟着轻轻哼唱。陈砚看着她眼底的光芒,忽然明白这场红色之旅的意义——他们不仅读懂了25岁青年邓小平在红土上书写的传奇,更读懂了先辈留下的精神密码。这份跨越山海的爱恋,从此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把先烈的信念藏在心底,把务实的精神融进日常,在和平年代里,活出属于这代人的担当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郑重申明:此连篇小说为本人原创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非经本人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转载。原创不易,欢迎交流学习,转发分享,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