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初六,霜降已过,"秋老虎"刚走,闰六月使今年这天比往年凉爽。永康十八保十六个村的村民代表身着黄红白传统服饰,抬着神像,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行走在乡间道路上。这便是延续千年的"迎胡公"盛典。</p>  <p class="ql-block">迎胡公的队伍里,有高举华美仪仗的青年,有肃穆前行的老者,有统一着装的鼓乐手,还有沿路围观的村民。神龛披着黄袍,绣着金龙,前有香炉青烟袅袅,旁有贡品陈列整齐。这庄严的仪式背后,是一位名叫胡则的北宋官员,他在永康为官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离任后竟被百姓奉若神明,年年祭拜。永康人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他们心中的"胡公大帝",不是迷信,而是对清官最真挚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迎胡公"活动远不止简单的祭祀。从"出案"到"上方岩",每一个环节都饱含深意。"出案"是神像巡游全村,接受百姓瞻仰;"上方岩"则是将胡公神像抬往方岩山胡公庙朝拜。这些仪式看似古老,实则是百姓与历史对话的特殊方式。当队伍走过石桥,当鼓乐响彻村落,当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是一面映照官民关系的明镜。</p>  <p class="ql-block">胡则,这位北宋名臣,为何能赢得永康百姓如此持久的敬仰?史料记载,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在永康任上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扶助农桑。他离任后,百姓感念其德,立祠祭祀,渐成风俗。千年后的今天,当永康百姓抬着胡公神像穿行乡间时,他们不仅在纪念一位古代官员,更是在表达对清官政治的永恒期待。这种朴素的情感,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为官者的良心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当官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永康百姓用千年不变的纪念方式,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胡公文化的核心,正是这种"官为民"的政治伦理。在胡则的故事里,我们看不到宏大的政治宣言,只有实实在在的利民举措;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经年累月的民心积累。反观当下,有些官员在任时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离任后却留下一地鸡毛;有的沉迷于权钱交易,最终身败名裂。永康百姓年年迎胡公的坚持,恰是对这种畸形官场文化的无声批判。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提醒世人:官员的名声不是靠权力堆砌的,而是由百姓心中的那杆秤称出来的。一个官员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但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可以欺骗上级,但欺骗不了世世代代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反观当下,有些官员在任时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离任后却留下一地鸡毛;有的沉迷于权钱交易,最终身败名裂。永康百姓年年迎胡公的坚持,恰是对这种畸形官场文化的无声批判。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提醒世人:官员的名声不是靠权力堆砌的,而是由百姓心中的那杆秤称出来的。一个官员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但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可以欺骗上级,但欺骗不了世世代代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做人也许从眼前看是利益重于名声,但从长远看,名声是远超于利益的。永康百姓对胡公的纪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胡则留给后世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清官的美名;不是权势熏天,而是民心所向。这种精神遗产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珍贵,它让胡氏子孙引以为豪,也让永康百姓世世代代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迎胡公的队伍渐行渐远,但那黄红相间的服饰、震天响的锣鼓声,却永远回荡在永康的历史记忆中。这场跨越千年的民心审判告诉我们:为官者当以胡则为镜,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普通人亦当明白,人生在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心,不负于子孙。毕竟,一个好名声,才是真正能够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一个清官的形象,才是百姓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图片:胡公肖像 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