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深秋,驱车辗转于思旺镇的群山之间,与几位好友偶然闯入一处隐匿于乡野的历史遗存。原是为探幽寻静,却不期邂逅了宋代遗风的村落肌理,仿佛一脚踏进了被岁月封存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村口立有石碑,铭刻“上宋民居”四字,金文深镌,庄重肃然。这处建于宋末的民居群落,共十四座院落,坐东北朝西南,格局规整,迎客厅、书房、厢房依序而设。屋外千余尊莲花座静默伫立,壁面雕绘人物、花卉、山水,笔触灵动,堪称研究宋代民间建筑与艺术的活化石。1989年列为县级文保,2008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石碑旁立着一方红褐色的纪念碑,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碑上“平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在微光中显得格外沉静。背景里,两栋老屋并肩而立,黄泥墙与灰砖墙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岁月痕迹,瓦片层层叠叠,如时间的鳞片覆盖其上。草木在墙角悄然生长,天空低垂,云层缓缓移动,仿佛连风都放轻了脚步,不愿惊扰这份古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范家大院位于平南县思旺镇双上村上宋屯,始建于1755年,为当地范氏先祖所建。2015年,范家大院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这座历经沧桑变迁的古建筑,经历了哪些辉煌与风雨?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据范家族谱记载,大院为当地范家祖上大儒公所建。大儒公生平时间与清乾隆朝大体相同,其生逢盛世,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积累了殷实的家底,富甲一方,于是建造了范家大院。乾隆后期,朝廷开捐纳官,大儒公出钱、出力助地方官绥靖一方,获封儒林郎,等同于正六品官员。因此,范家大院大门上挂起了“郎官第”牌匾。其儿孙辈又先后获得功名,之后,大院又陆续挂起了“誉著五魁”“德泽同霑”“奉直大夫”等牌匾。</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底金文的介绍牌嵌在红瓷砖墙上,字迹清晰,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将范家大院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原来这处占地七千六百余平方米的宅院,不只是栖身之所,更是一代家族崛起的见证。三重大门层层递进,书房、主房、厢房错落有致,屋脊飞檐如鸟展翼,绿瓦在阴云下泛着沉静的光泽。那些藏在屋檐下的壁画,花鸟虫鱼跃然墙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画师笔尖轻触墙面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一排白墙黛瓦的建筑静静伫立在山脚之下,屋檐翘起如诗行般舒展,整齐排列在薄雾弥漫的田野尽头。远处山峦起伏,云影在山脊上游走,像是古人泼墨挥毫时留下的余韵。门前绿意轻拂,整座村落如同从山水画中走出,不争不喧,却自有千钧分量。这不仅是建筑的排列,更是人与自然、秩序与礼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如今范家大院仍保存有三套进深各四座的房屋。除主屋外,左右两侧还设有迎客厅、膳厅、书房、厢房、卧室等共有108开间,建筑面积7600多平方米。大院房屋的墙体用青砖修筑,上盖绿瓦,屋脊上有飞檐翘角造型装饰。大门的门框、门板皆由厚实的原木做成,如今依然厚重、结实。屋檐下的墙壁绘着各种精美的花鸟虫鱼、瑞兽等为主题的壁画,有些壁画颜色依然鲜艳。屏风、窗棂上雕刻有松鹤长青、龙凤戏珠、麒麟游宫、八仙过海。大院内每一正排的房屋,建筑都比较考究。两根廊柱挺挺地撑起屋檐,还有两头翘起的屋脊,显示着范家人曾经辉煌的历史。两边的厢房,与正房也搭配得非常巧妙,大家风范可见一斑。每年春节,范家后人都会给大院贴上春联,老人也常回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大院深处,木门厚重,门环泛着铜绿,轻轻一推,吱呀声便划破了百年的寂静。抬头望去,门楣上“第官郎”三字赫然在目,红灯笼在风中轻晃,映得匾额微光浮动。那不是炫耀,而是一种沉淀后的从容——一个家族用几代人的勤勉与德行换来的体面。窗棂间雕着八仙过海,松鹤延年,每一刀刻痕都藏着祈愿与寄托。即便有些彩绘已斑驳,墙皮剥落处露出黄泥,却更显真实,像一位老者脸上的皱纹,写满故事。</p> <p class="ql-block">灰墙斑驳,木门深褐,门楣雕花繁复却不失雅致。两侧红灯笼高挂,檐下彩旗轻舞,像是年节时留下的余温还未散尽。这扇门,不知迎来过多少归人,送走过多少离影。它不言语,却用翘起的屋角、精巧的雕窗、层层叠叠的瓦片,讲述着一个家族如何在岁月中立身、传家、守望。</p> <p class="ql-block">一面黄泥与砖石混砌的土墙静静立在角落,裂缝如蛛网蔓延,墙皮剥落处露出内里的草筋与黄土。它不再完整,却比任何崭新的仿古建筑更动人。那是时间亲手写下的诗,无需修饰,自有力量。一扇小木窗嵌在墙上,窗框歪斜,仿佛曾有人倚窗远望,等过归人,也看过春秋。</p> <p class="ql-block">深入村中,几座门楣高悬“范家大院”的宅院尤为醒目。红灯笼映衬下,“文正家声”“高平世泽”的楹联昭示着家族的文化传承。此处或即当地人所称的范家大院,门匾题字端正,飞檐翘角间彩绘斑斓,屋脊龙形雕饰昂首向天,尽显中式建筑之精妙。</p> <p class="ql-block">石阶通向院内,两侧红灯笼如守门的卫士,默默照亮归途。门柱上“文正家声”“高平世泽”的对联纸色微黄,字迹遒劲,像是从族谱里走出的箴言。院内蓝瓦屋顶隐约可见,绿树环抱,幽静得能听见落叶轻触地面的声音。这里不只是居所,更像一座精神的祠堂,供奉着读书明理、积善传家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深色砖墙衬着“文正家范”四字牌匾,金漆未褪,庄重如初。门两侧对联低语着家族的荣光与期许,石阶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孩童诵读声、长辈训诫语。那不只是一个门面,而是一道文化的门槛,跨过去,便进入了讲礼、重学、守德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屋檐之下,彩绘斑斓,雕塑栩栩如生。飞龙腾跃,瑞兽低吟,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风雨剥蚀了部分颜色,却未曾磨灭那份庄严与美感。这些装饰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古人将理想与信仰,雕进屋檐、绘上墙壁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飞檐如翼,挑向灰白天空,檐下彩绘在云影中若隐若现。红饰轻摇,像是节日的余韵仍在飘荡。柱梁之间,结构清晰,古朴中透着力量。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当年匠人搭架、砌墙、雕花的身影,听见锤凿与木料碰撞的声响,那是建造,也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屋檐的边缘,雕塑精致,彩绘细腻,图案繁复却不杂乱。龙鳞、云纹、花枝交错,色彩虽经年褪淡,仍可辨昔日华美。这些细节,是古人留给时间的情书,藏在高处,不为炫耀,只为守护一方屋檐下的安宁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庆衍书香”横幅鲜红如初,对联贴得端正,三角旗在风中轻摆。格栅窗后似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