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皮焕彩璞玉发光

岭上天然居俞老师

<p class="ql-block">  桔皮焕彩与璞玉发光</p><p class="ql-block"> 宅山坐落在秋口镇的高山之间,村里盛产一种特殊的桔子——个头小、皮厚重、肉酸涩。当地人很少吃,拿到集市当水果卖,即便掰开让顾客尝,买的人也寥寥无几。毕竟市场上汁多味甜、价格公道的桔子太多,这种“难吃”的桔子,常常只能挂在树上,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昨夜和母亲通电话,问起她最近的生活和劳作。母亲在电话那头笑着说自己忙得很: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去县城一家叫“茶博府”的工厂帮工。活儿其实很简单,就是剥桔子。但这桔子很特别,工厂只要果皮,酸涩的果肉全被舍弃,也没人愿意吃。</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提到,厂里的桔子堆得像小山,一起干活的人也多。老板特意交代,最好别带袋子进厂,实在需要也只能带透明的。“谁还会费劲带那种桔子回来哟”,母亲的语气里满是释然。</p><p class="ql-block"> 我连忙跟母亲解释:老板不是防着大家偷吃果肉,而是怕有人把桔子皮带回家。这桔子肉虽难以下咽,可果皮经加工制成陈皮后,价值会彻底不同——普通陈皮能卖几十元一斤,品质好的甚至能卖到几千上万元一斤。电话那头的母亲明显愣了一下,语气里满是惊讶:“这玩意儿居然这么贵啊!”</p><p class="ql-block"> 是啊,很多时候,同一样事物,换个角度看,它的用途、价值也会开辟新天地。就像如今乡下的学生,有些孩子的成绩实在让人揪心。我教的班里,超过一半的同学连小学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没吃透。若只按“成才”的传统标准衡量,他们难以达标,但这绝不影响他们“成材”,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总在想,他们只是不适应读书,不是“笨”,只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角度”,没被放在能让他们绽放光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里有位叫“当家明”的杀猪老汉,小时候就不爱读书。在那个考试不合格要留级的年代,他一年级读了三年,二年级读了两年,常被小伙伴笑话,最后干脆不进校园,跟着父亲学杀猪。后来他的杀猪技术越来越娴熟,虽没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却也名闻十里八乡。每逢年过节,农户家杀猪宰羊,都愿意请他帮忙。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口算能力极强:几斤几两肉称好后,多少钱能立刻报出来,分厘不差,根本用不上计算器。</p><p class="ql-block">村里还有位“木匠细发”老汉,读书时也没什么起色,很小就跟着师傅学木匠活。学了几年后便能独当一面,不仅手艺好、会写会算,后来还带了几个徒弟。东家请他盖房子,从开单备料、起线做坯,到斗拱攒边、上梁呼龙,每道工序他都精通。小时候我家盖房子,他用剩下的木料给我做了张小板凳,几十年过去,那板凳依旧严丝合缝、不晃不摇。</p><p class="ql-block"> 想起我班上有个叫小宇的男生,数学算不明白,课文背不熟,单词记不住。可每次劳动课,他总能把杂乱的工具摆得整整齐齐,还会主动帮同学修坏掉的课桌抽屉。上次国庆长假结束返校,我问他作业完成情况,他坦诚地说“不会做”,接着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竹条编织小篮子送给我。那篮子比商店里卖的还精巧,他说这是自己亲手编的。那一刻我很惊讶:若只盯着成绩单,小宇肯定会被归为“成绩差的学生”;可换个角度看,他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十足的耐心,不正是“成材”难得的闪光点吗?</p><p class="ql-block"> 如今教育普及,不管学生能不能学进去、愿不愿意学,都被一股脑地塞进“直升机”里: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可最终学到了什么?很多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到最后,不仅没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甚至连工作的意愿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觉得,不是所有木头都要被雕成神像,也不是人人都要经过读书才会创业。实践才能出真知。古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p><p class="ql-block"> 可问题是,当一个人大学毕业,已经二、三十岁,青春早已在漫无目的的求学中消磨殆尽,只留下一身懒散,那时谁还愿意去“走路”,谁还懂怎样“阅人”呢?</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些孩子就像那无人问津的桔子皮,换一种加工方式,就能蜕变成“宝贝”;他们也需要我们换一种培养方式,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成材”。</p><p class="ql-block"> 就像摁在水里的瓢,放手了终究会浮上来,总强行摁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教育不该躺平,也不该执拗,顺应规律、因缘随顺,换条道,才能让每个生命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