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隆重举行老年节活动

滨海84963810

<p class="ql-block">文字:滨海</p><p class="ql-block">照片:刘水涓</p><p class="ql-block">音乐: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亦是敬老爱老的老年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场温馨而庄重的庆祝活动,弘扬尊老传统,传递温情关怀。我虽因故未能亲临现场,却在今日看到群中老师们笑颜如花的照片,心中顿生暖意,仿佛也置身于那满溢敬意与欢笑的节日氛围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把老师们欢庆活动的照片收集起来,制作美篇留做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屏幕前,书记王建枝、校长张永飞并肩而立,身后的字幕写着“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重阳岁岁安康”,背景是水墨山水,云雾缭绕,意境悠远。他们站得笔直,笑容庄重,像是在代表所有人,向这个节日致以最诚挚的敬意。那一刻,节日的意义被具象化了——它不只是登高赏菊,不只是吃一块重阳糕,更是我们对长者的一次集体凝视与深情告白。</span></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房间被装点得古意盎然,墙上挂着几幅笔力遒劲的书法,字迹或苍劲或婉约,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头顶上,几只葫芦静静悬挂,像是从老辈人的传说里摘下来的吉祥物,带着一丝温润的民间气息。人们站成两排,笑容自然地绽放在脸上,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发自内心的欢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敬老”,不只是节日的仪式,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份不言而喻的尊重与亲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张椅子摆在前头,四位老师:何老师、冯老师、李老师、任老师并肩而坐,衣裳色彩明快,像是秋日里最暖的那抹阳光。背景的海报上写着“漆扎”“刻绘”“编”几个字,旁边还配着传统手工艺的图案——那是我们几乎快要遗忘的民间智慧。他们坐得挺直,神情从容,仿佛不只是在参加一场活动,更是在无声地传递一种信念:老去并不可怕,只要心中还存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守望,岁月便不会真正带走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自助餐的长桌前人来人往,不锈钢餐盘里盛着翠绿的青菜、橙黄的南瓜、热气腾腾的炖菜,香气仿佛透过照片扑面而来。有人端着盘子细细挑选,有人笑着招呼同伴,窗边的光洒进来,映在盘子上,也映在每个人的脸上。这哪里是简单的聚餐?分明是一场属于长者的盛宴,是年轻一辈用热菜热饭捧出的心意,是“老有所乐”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桌旁,大家围坐在一起,杯盏交错,笑语不断。一位穿红毛衣的老师站在桌边,正和邻座说着什么,眉眼弯弯,像是在讲一个只有她们才懂的笑话。桌上菜肴丰盛,茶水温热,窗外树影婆娑,屋内人声暖暖。这样的时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让人想起小时候家里过节的光景——长辈在座,晚辈绕膝,一桌饭,一屋子话,便是最踏实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位老师并肩而立,背后是写着“漆”“扎”“刻”“绘”“编”的展板,那些字像是从老手艺人的工具箱里跳出来的,带着木屑与颜料的气息。她们的笑容亲切自然,不像是在拍照,倒像是刚从一场手工艺课上走出来,正准备分享自己的作品。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热情与坚持,把文化一点一点地传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毛衣的老师拿着一个小物件,正对着两位年轻人细细讲解,手势轻柔,眼神专注。那东西或许是一只手工扎的彩灯,或许是一段编好的绳结,又或许只是寻常人眼中的小玩意儿,但在她手里,却像是被赋予了某种温度。那两位年轻人低头看着,神情认真,像是在听一段久远的故事。这画面没有喧嚣,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传承”二字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议室里,长桌旁坐满了人,面前摊着彩纸、笔和笔记。有人低头写着,有人抬头凝神听着前方的讲解。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纸面上,也照在每个人的侧脸上。这不像是一场简单的节日活动,倒更像是一堂关于文化与生活的课。老人们没有因为年纪而停下学习的脚步,反而在这样的日子里,用专注与好奇,重新定义了“晚年”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彩色的纸张在桌上铺开,有人折纸,有人剪花样,有人轻声讨论着下一步该怎么做。讲解的人站在一旁,语气平和,像是在带一群老朋友做一件有趣的事。墙上挂着葫芦,写着“葫芦庐”,这三个字念起来像一句老话,带着家的味道。在这里,活动的形式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围坐在一起的安心与归属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深色的天花板下,长条灯洒下柔和的光,茶具摆在桌上,热气袅袅升起。有人翻着文件,有人轻声交谈,窗外绿树摇曳,屋内气氛宁静而专注。这不像节日的喧闹,倒像是一次心灵的聚会。老人们在这里不是被“慰问”的对象,而是被倾听、被尊重的参与者。他们谈论的或许是手工艺,或许是生活,又或许只是琐碎日常,但每一句话,都值得被认真对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投影屏上播放着影像,人们或凝神观看,或低声交流,葫芦装饰在头顶轻轻晃动,像是在应和着某种古老的节拍。墙上的海报讲述着“漆”与“编”的故事,而眼前的人们,正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这些故事。节日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不是热闹的表象,而是文化在日常中悄然流淌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上,“九九重阳岁岁安康”几个字静静浮现,像是一句温柔的祝福,也像是一声遥远的回响。人们散落在房间里,有的看着屏幕,有的翻着手中的资料,有的正和身边人轻声交谈。葫芦挂满墙壁,像一串串沉甸甸的祈愿。这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时间的声音——它没有催促,没有叹息,只是静静地,把敬与爱,把记忆与温情,一并交到了我们手中。</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