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在务实与共情中生长,毕可弟

鲁霞客充能桩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0日中午,国防科大校长黎湘正与我们评价专家围坐一桌,伴着饭菜的热气唠着办学事宜,氛围松弛又亲切。忽然,陈循教授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向黎湘校长。我下意识屏住呼吸,以为是有诉求要提,黎湘校长也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温和地侧身倾听。可下一秒,陈循教授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激动,面向众人开口:“我要代表家属和所有受益的教员,感谢校党委首长!”他说家属是附中的化学老师,学校改善附中教学条件、保障教职工待遇的“用心”,不仅让附中成了长沙名校,更让他们没了“后院之忧”。听着他字句恳切的感谢,看着黎湘校长眼中泛起的暖意,我心底忽然涌上一阵真切的感动。这份感动,无关宏大的叙事,却源于这席间接纳着个体心声、流淌着双向温情的寻常对话。这一幕,连同我心底的这份触动,让我想到三个字:凝聚力。凝聚力不会凭空而来,它藏在组织对个体需求的回应里,落在情感共鸣的传递中,成于双向奔赴的价值认同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凝聚力的根基,是“把小事办进心坎里”的务实行动。</b>想起席间那份踏实的暖意,我们更明白:校党委的努力不是“重视教育”的空洞口号,而是盯着教职工最牵挂的“家属工作”“子女就学”,改善附中教学条件,是帮他们卸下“孩子上学难”的焦虑;提升待遇保障,是让家属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就像盖房子,凝聚力的砖瓦不是抽象的“集体精神”,而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当教职工不必为家人分心,能安心扑在科研与教学上,那份“无后顾之忧”的踏实,正是凝聚力最坚实的底色。而我席间的感动,也正源于这份“你忧我解”的务实。实际上,组织对个体的在乎,从来都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凝聚力的纽带,是“被看见、被理解”的情感共鸣。</b>陈循教授激动的语气里,藏着的是“我的需求被组织放在了心上”的获得感;黎湘校长温和倾听的姿态里,流露的是“组织愿意接住个体心声”的包容。看着这一幕,我更清晰地感知到:我心底的感动,本质上是被这份“双向看见”的温情所触动。校党委没有忽略“附属中学”这个看似“边缘”的板块,没有轻视教职工的家庭需求,这份“不忽视个体、不冷落心声”的共情,让“集体”不是冰冷的概念,就像家人间的相互惦记,组织把教职工当“自家人”,教职工才会把学校当“家”,这份归属感,正是凝聚人心的关键纽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凝聚力的升华,是“双向奔赴”的价值共生。</b>当陈循教授说出“我们一定好好工作,绝不辜负期望”时,我注意到黎湘校长轻轻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认可。这一刻,更加懂了:我之前的感动,不只是为组织的务实、个体的感恩,更是为这份“组织成就个体,个体反哺组织”的双向奔赴。校党委改善附中条件,是为教职工创造更好的环境;教职工以“好好工作”回报,是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就像齿轮与机器,组织为齿轮提供润滑,齿轮便会带着劲推动机器前行。这种价值共生,让凝聚力从“情感认同”变成了“行动共识”,也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凝聚力,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双向的成就。</p><p class="ql-block">回味这顿寻常的午餐,黎湘校长的温和倾听、陈循教授的真挚致谢,还有我心底挥之不去的感动,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所谓凝聚力,是在“组织懂个体”的务实里、“个体念组织”的共情里、“彼此相成就”的奔赴里,慢慢生长起来的。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团队,若能像国防科大这般,接住个体的心声、回应个体的需求,自然能让人心聚成一股劲,而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情与力量,正是我那今天最真切的感动,也是凝聚力最本真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