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咏桂林独秀峰</p><p class="ql-block">作者:倪作林</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天下独秀峰,</p><p class="ql-block">何日入深宫。</p><p class="ql-block">百票露笑脸,</p><p class="ql-block">赞怼成网红。</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天下我独秀,</p><p class="ql-block">群峰无看透;</p><p class="ql-block">敞怀迎蜂涌,</p><p class="ql-block">花多蜜更绸。 </p><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咏桂林独秀峰》二首,以现代语言重构古典山水意象,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且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探寻这组短诗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从自然奇观到文化符号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起句“天下独秀峰”以斩钉截铁的判定确立主体地位,令人想起袁枚“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的壮阔。而“何日入深宫”的设问恰似王昭君出塞的现代翻版,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为待选嫔妃,暗合了传统文化中“山水有灵”的观照方式。</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百票露笑脸”的转合:电子票务系统取代了帝王朱批,景区评分机制重构了审美权力。当“赞怼成网红”的浪潮席卷而来,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孤绝被解构为大众点评上的星级争夺,这既是对流量时代的敏锐捕捉,亦是对审美异化的温柔反讽。</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在众生狂欢中坚守本真</p><p class="ql-block">“天下我独秀”的宣言较之首章更显主体性觉醒,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遥相呼应。“群峰无看透”既写喀斯特地貌的层峦叠嶂,更暗喻世间万象的难以参透,颇有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学思辨。</p><p class="ql-block"> “敞怀迎蜂涌”展现的包容姿态,令人想起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景,但诗人将其升华为生命能量的主动释放。结句“花多蜜更绸”以酿蜜喻创造,在甜腻意象中注入“绸”的质感——那些看似浅薄的每一次点击、每一张照片,最终都可能在时光的沉淀中凝结为文化的琥珀。</p><p class="ql-block"> 诗学价值:古典精神的当代转化 </p><p class="ql-block">这组诗作的价值在于实现了三重突破: </p><p class="ql-block"> 1. 意象系统的更新将宫闱、蜂蝶等传统意象与票务、网红等现代符号并置,形成时空错位的审美张力 </p><p class="ql-block"> 2. 观照方式的转变从士大夫的孤高审美转向大众共情的平民视角,却未坠入媚俗的陷阱 </p><p class="ql-block"> 3. 生命哲思的延续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重新探讨“独”与“秀”的辩证关系,呼应着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 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在二十八字的方寸之间既完成了对桂林山水的礼赞,更构建了传统文脉与当代生活的诗意桥梁。当独秀峰在数字光影中焕发新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奇观的永恒魅力,更是中华审美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绽放。</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关于桂林独秀峰的小诗,以独特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一场当代景观的对话,既捕捉了网红时代的喧嚣,又回归了山水本真的沉静,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张力。</p><p class="ql-block"> 第一首:尘世镜像中的文化阵痛</p><p class="ql-block">诗人以“天下独秀峰,何日入深宫”的诘问开篇,将自然奇观与宫廷禁锢的意象并置,暗喻景区收费制度对公共资源的割裂。“百票露笑脸”与“赞怼成网红”形成辛辣对照——门票成为亲近自然的通行证,而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恨交织,竟将千年峰峦异化为流量符号。最精妙处在于“赞怼”二字:当自然景观被卷入评价体系,其本体价值已在喧嚣中悄然失语。</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天地境界的精神回归</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前诗是横眉冷对,此篇则展露澄明胸怀。“天下我独秀”的宣告并非倨傲,而是对自然主体性的唤醒。“群峰无看透”既写群山连绵的视觉印象,更暗含对功利视角的超越。末句“花多蜜更绸”以生态智慧点题:当美景如繁花般自由绽放,衍生的文化经济价值反如蜂蜜般醇厚绵长。诗人用“绸”字替代常规表述,既押韵又赋予蜜以流动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双镜互照的现代性思考</p><p class="ql-block"> 两首诗恰似对立统一的哲学双翼:收费围墙与敞开胸怀、网红热度与群山沉默、门票经济与生态效益。这种结构让人想起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艺术,但诗人并未止于批判,而是在第二首构建了“蜂-花-蜜”的良性生态隐喻,为自然与人类的共生指明出路。注解说解虽直白,却恰使诗歌在雅俗之间找到平衡支点。</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小诗正如独秀峰本身,在商业浪潮与文化传承的碰撞中,既记录着时代的裂痕,更昭示着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