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参观得教育/崇实

無聲的風🐉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明天是重阳节,单位在今天组织退休人员开展主题党日和秋游“二合一”活动,既有教育,又有游乐,能抽出身的退休人员都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深秋的一个晴天,秋高气爽,天空湛蓝,云彩洁白而飘逸,阳光明媚而温暖,那调皮的秋风跑的也找不见身影,让人感到无限的舒适和宁静。因为从今年九月一日起断断续续下了近五十天的雨,把旱了一夏的小草树木下绿了,把西安古城墙下的长满了青苔和长出了小花,但也把成熟的苞谷下的发霉甚或长出了芽子,更把人的心情下的阴沉不爽。人们极度渴望阳光下晒晒身子,温暖一下久已沉闷的心。</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去高陵,距离西安约四十公里,不远也不近。路途可以在车人说说话,聊聊天,可以放眼看看路边变色的秋叶,看看路边的行人、车辆和建筑,还看看那座座立交桥,看看8号10号地铁站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活动要看“两个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点”,是参观“西北人民革命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在现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原叫高陵县通远坊)。</p><p class="ql-block"> 因孤陋寡闻,我对这个学校原先不知,也没听说。去了后才明白,这个学校叫大学,可那时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小小巫与大大巫。</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面积不大,十二亩多地,是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个革命的红色遗址。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进行红色教育。‌‌我认为,学校虽小又名不经传,但不可小觑。</p> <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在1949年创办,1953年3月,学校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这一年7月迁至西安南郊。此后,学校职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转向培养公、检、法等政法干部,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北政法大学。简言之,它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通过校史馆和教学旧址,通过照片、实物还原了办学场景和状况,反映了当时教学的条件和环境。</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创办这个学校? </p><p class="ql-block"> 讲解说,在1949年5月,为解决西北地区解放后干部紧缺、急需大量管理干部的问题,中共中央西北局因势决定,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给以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校校址先在西安市西关南火巷,在当年10月,迁移到高陵通远坊。</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1949-1953年在高陵存在的四年期间,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一万两千九百多名党政干部,有力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胜利和新区政权建设,被誉为“红色熔炉”和“解放初期西北五省干部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参观时,我留意到,学校遗址里有个雕塑,它是当时学员上课时的真实复现。雕塑的是学员在露天上课。</p><p class="ql-block"> 随后听到里边的一个工作人员讲,学校在建校起初,条件有限,非常简陋,没有固定教室,上课地点设在露天或简易场地;没有固定饭堂,学员自行解决用餐问题;学校没有固定宿舍,学员自己想办法找地方休息。 ‌</p><p class="ql-block"> 后来陆续盖建了三栋五十二间的苏式教学、办公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  面对物资如此匮乏,设施如此简陋等困难,学员们迎难而学,积极上进。对学员的这种人生境界,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的力量在作用,在支撑?这就是坚定的信仰,革命的乐观,勇敢的追求,正义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目睹了学校的遗址,听了办学的故事,我受到了红色教育,并对那些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忘我而奋斗而牺牲的先辈们深深的鞠躬。</p><p class="ql-block"> 看着简陋的校舍,听着短训班学员刻苦学习的事迹,不由人联想到现在有的官员的为作,他们的学历不低,有的可能是某某名高校的研究生,可思想境界低劣,政治上哄党,经济上弄钱,组织上拉邦,私下里受(行)贿,想方设法给自己捞好处,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可恨可憎。这些人与过去党的干部质量比较,一个为民着想,一个为己考虑,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人与人之间差距咋这么大呢?!</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让我知道高陵区在解放前后还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学校,它为西北地区的革命、建设、管理培养干部,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离开学校,我们要去第二个“点”即泾水渭水交汇点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九月八日动笔,九月十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