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重阳文化 争做孝亲少年‖利通区第九中学“九·久”正行德育课程之传统节日—重阳节系列活动

利通九中·德育

<p class="ql-block">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敬老情长,美德流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孝亲敬老的道德根基,近期,利通区第九中学以重阳节为契机,精心策划并开展“传承重阳文化 争做孝亲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从校园仪式到家庭实践,从课堂研讨到社会关爱,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载体,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让孝亲美德在实践中落地生根。</p> 主题仪式引领 筑牢文化根基 <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早晨,在学校主题升旗仪式上,八年级4班学生以“重阳节的故事与传承”为核心,生动阐释了“登高、赏菊、敬老”的文化内涵,向全校同学发出践行孝亲美德的倡议,让师生在庄重的仪式感中深化对重阳文化的认知。当日下午,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通过短视频、PPT展示等形式讲解重阳节起源与习俗,使学生充分认识重阳节的意义,从思想层面认同“孝”的时代价值。</p> 多元实践落地 践行孝亲责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重阳贺卡送祝福</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学生</span>踊跃投身重阳贺卡与手抄报创作,以细腻笔墨书写对长辈的真挚祝愿,用斑斓画笔勾勒敬老爱老的温情场景,让每一份作品都成为承载孝心的独特载体。在构思设计、裁剪粘贴、涂色创作的全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发挥想象、探索表现形式,不仅切实锤炼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在个性化创作中激活了创新思维,实现了情感表达与能力提升的双重收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主题征文见真知</u></b></p><p class="ql-block"> 学生紧扣“尊老敬老,从我做起”核心主题踊跃撰文,以亲身经历为蓝本,用所见所闻为素材,深度抒发对敬老美德的认知与感悟。文中既有陪伴长辈就医、照料日常起居的温情细节,也有目睹邻里互助敬老、社区关爱老人的鲜活场景,学生以真挚质朴的笔触、贴合生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孝”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价值,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心存感恩、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文字传递中得以深化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温馨合影留纪念</u></b></p><p class="ql-block"> 学生以贴近生活的实际行动践行孝亲之道:为长辈敬上一杯热茶、捶捶辛劳的脊背、洗去一日的疲惫,用点滴付出传递真挚关爱。同学们将这些温馨场景定格为合影,镜头下既有长辈欣慰的笑容,也有学子践行孝行的身影,每张照片都成为承载孝心与亲情的珍贵纪念。这不仅让长辈感受到晚辈的敬爱与温暖,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孝”的理解,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p> 关爱延伸社区 传递青春温暖 <p class="ql-block">  10月29日下午,学校志愿服务队15名八年级学生学校教师和社区网格员的带领下,赴利通区朔方社区3户孤寡老人家中送温暖。同学们用悠扬的歌声为老人带去欢乐,递温情;他们围坐于老人身旁,耐心倾听老人讲述过往经历与生活日常,同时主动分享校园趣事、学习点滴,以真诚的交流陪伴老人解闷舒心。此次活动精准延伸了校园孝亲文化的辐射范围,既为孤寡老人送去了重阳佳节的精神慰藉与物质关怀,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了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推动敬老美德从校园走向社会、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重阳之风暖人心,美德之举润成长。此次主题教育活动虽已落幕,但尊老敬老的种子已在九中学子心中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代代相传。未来,学校将持续以传统节日为德育纽带,让孝亲之心化作持久行动,让敬老之德融入校园血脉,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中,培育更多心怀感恩、担当有为的新时代少年,让传统美德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馥郁流芳。</p> <p class="ql-block">供 稿:韩玉祺</p><p class="ql-block">供 图:王龙飞 张一丹</p><p class="ql-block">初 审:马成莲</p><p class="ql-block">终 核:马子堂</p><p class="ql-block">审 发:李欣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