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继,在我心中永远铭记

甘效忠

<p class="ql-block">重回阿继随想</p><p class="ql-block"> 文/甘效忠</p><p class="ql-block"> 今夏回乡较晚,逗留到了深秋。闲暇时常户外走走,欣赏东北秋天的景色。人到老了容易怀旧,想到原来阿城继电器厂的旧地去看看。这里是我生活工作多年的地方。是我贡献过青春,洒下过汗水的地方。也是培养了我,给了我快乐和荣誉的地方。虽然我离开多年但总是怀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阿继厂是多么繁荣兴旺,它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个大型项目之一。在上世纪是亚洲第一大的继电器厂。很多外国和国内的大型电站都是阿继提供的配套设备,我就曾经为刘家峡、小丰满、葛洲坝等水电站运送过设备。全国各地的火力和水力发电站或电厂都有阿继提供的设备。它为共和国电力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当年的阿继有自己的研究所,有自己中专技校,有自己的高中、初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有自已的基建处,房产绿化园林处、医院、液化气站等。自己的商业和服务业等一应具全。它是阿城河东三万父老的精神和物质家园。现在想来还令人怀念。</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踏上这片土地。厂区大街两边的原家属区住宅楼好像刚经过粉刷,楼前的小路和楼之间的空地都经过修整,都铺上新道板显的干洁整齐。只有原来的继电文化宫孤独的闲置在那里,门前的广场上冷冷清清,台阶和墙壁受风雨侵蚀,表皮都已剝落。整个建筑旧迹斑驳。当年它是那么雄伟,漂亮。曾接待过一些国家级和省市级文艺团体在此演出。也是平日里的电影院。这里热闹非凡,是全厂区职工及家属的活动中心。也是阿继的地标性建筑。其功能规模在整个市区也是首屈一指。今天它却变得如此苍凉。</p><p class="ql-block"> 穿过家属区拐下大路,走上每日步行上下班的小斜道。(如果走大路要拐一个90度的直角,有点绕远。当年厂里为方便步行上下班的职工,从当地农村手里买下了地皮,修建了斜穿稻田地的小路,大家都叫它小斜道。直通厂大门)。小斜道还铺着当年的水泥板,两边野草丛生,行人很少,茅草向内漫延使小道比原来变窄。而小道两边稻田依然是那么宽阔。正是收割季节,抬眼望去一片金黄。走在小道上不由忆起当年每到下班的广播喇叭一响,下班的人群涌满了小斜道。就和电影院散场时一样。前边的人流走到小路尽头,后边的还没出厂大门,加上不远处大路上的通勤车,自行车等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也是当年阿继辉煌的缩影。如今这一切都不见了。只有小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直通大门口,现在大门上早已挂上了黑龙江北方航空技术学院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在回去的路上我望着静静流淌的阿什河,不禁心声感慨。阿继的兴衰和人们的喜恕哀乐都已汇入了历史记忆的长河,其中的每一浪花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沧桑。 一个万人的大厂,没有跟上新形势的步伐,它落伍了,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阿继,虽然消失了,但我为自己曾是其中的一员感到骄傲。现在阿继这个名称成了当地的固有地名,现在公交站等还在用阿继这一名称,它也将永远铭记在阿继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2025.10.29</p> <p class="ql-block">我原来居住的第一小区</p> <p class="ql-block">行香子·重回阿继随吟(新韵)</p><p class="ql-block">甘效忠</p><p class="ql-block"> 重回故地,绿树婆娑。住宅楼仍显巍峨。厂区遗址,依旧如昨。看小斜道,稻田地,水渠波。</p><p class="ql-block"> 曾经阿继,红红火火。看如今旧迹斑驳。辉煌虽去,永记心窝。是心中伤,意中恋,梦中歌。</p><p class="ql-block">注:阿继,是指阿城继电厂。</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继电大街</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房路园林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原继电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职工大食堂</p> <p class="ql-block">原继电器二厂旧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