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清凉胜境”之称。</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称赞:“五台归来不看庙。”</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上看台怀。五台山现存自东汉永平十一年以来7个朝代的寺院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历朝有9位皇帝18次巡幸拜佛。</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佛光寺</span></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全称为“佛光真容禅寺”,位于五台山寺庙群的台怀镇中心区域50公里开外的豆村镇(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中除墓塔外全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东大殿,为现存主体建筑。金代增建文殊殿(1137年),元明清补修其余殿宇。</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配殿。殿内保存着7尊金代塑像,墙壁上还留存着大量明代罗汉壁画。</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一座在文殊殿前。石幢轮廓秀美,雕工精致,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也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殿堂式木结构建筑,现存建筑构件大部分为唐代原构,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p> <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依据敦煌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的线索,历经艰辛来到五台山南麓找到佛光寺。林徽因发现殿内墨书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记载相互印证,最终确证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构”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以其“唐代建筑、唐代彩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四绝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1929年住持曾募捐为彩塑重妆,后世的色彩虽鲜亮,却掩去了几分唐风本真。可即便如此,只要细看造像的开脸——眉如远山,眼含慈悲,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还有衣纹的褶皱、手势的弧度,仍能寻到盛唐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高约8米,使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制上判断它是“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显通寺</span></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核心寺庙群,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其有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下两层,门楣刻有“震吾大千”四字,上层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檐柱12根。二层中间的佛龛梁上悬挂着大铜钟,重达9999.5斤,是五台山所有寺庙中最大最重的一口铜钟。</p> <p class="ql-block">钟楼后才是显通寺。显通寺坐北朝南,有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上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千钵文殊殿内正龛里端坐一身高5.4米的千钵文殊,通身紫磨金色,光耀无比,胸前的两组大手都是舞动铃杵,象征着慈悲与智慧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纯砖砌筑,无一根梁木,券拱结构如蜂巢叠垒,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又称无梁殿。无量殿上的七个匾额,代表着释迦摩尼在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佗化天宫、逝多园林这7个地方说过法。</p> <p class="ql-block">千钵殿后拾级而上就是清凉妙高处,高高屹立着五座铜塔,因为隐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象征文殊五智,表示五方如来,故又名五方佛塔。</p> <p class="ql-block">铜殿为显通寺的第六层殿宇,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是明代时本寺僧人妙峰祖师化缘于民间,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铸造而成的,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四壁上的有千尊铜铸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西塔,下层有个拇指大小的小庙,庙内端坐着一位“土地”菩萨。</p> <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院寺</span></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原为显通寺塔院,明万历七年至十年间(1579-1582年)扩建为独立寺院,万历皇帝赐匾“大塔院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全称释迦牟尼舍利塔,是五台山的象征,通高75.3米,环周83.3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的大白塔最著名,其他佛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的大殿中居然供的是佛塔,这个很少见,也非常的震撼。礼拜佛塔的时候,上面有千佛,就等于顶礼了一千尊佛。</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的殿堂正中供有达摩祖师的塑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寺院东侧有毛主席路居馆,这里是塔院寺原来的方丈院,1948年春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带领中央政府东渡黄河,于4月8日来到塔院寺,在这里住了一晚上。</p> <p class="ql-block">在院东侧有一座小白塔,塔形与大白塔相似,高10米,传说塔中埋有文殊菩萨一缕头发,故名文殊发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顶</span></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五台山喇嘛庙之首。</p> <p class="ql-block">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殊像寺</span></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元、明均有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万历年间(1573-1620)予重修,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长达约50米的巨型彩色悬塑,反映了五百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或是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观赏这五百罗汉彩塑各种形像,会有一种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博大之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碧山寺</span></p> <p class="ql-block">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始名北山院、北山寺,因其凿石为寺又名石北寺。明成化年间重修,名为普济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易名“碧山寺”。</p> <p class="ql-block">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9865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08间、石碑15通。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雷音殿、戒坛殿和藏经殿。寺院布局严谨,建筑古朴。清代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碧山寺全称"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简称广济茅蓬是五台山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p> <p class="ql-block">戒坛殿内供奉的缅甸玉佛,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并捐赠给碧山寺的珍贵佛教文物,为碧山寺的重要镇寺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阁寺</span></p> <p class="ql-block">金阁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距台怀镇约15公里。 金阁寺是唐代宗在大历五年敕建的密宗道场,寺内大阁九间三层,铜瓦贴金,金碧辉煌,仿造印度著名的 那烂陀寺而建,皇帝赐名“大圣金阁保应镇国寺”。</p> <p class="ql-block">金阁是"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密宗崇信文殊,它的建立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宣传,密宗形成与发展,乃至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兴盛繁荣,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康乾时期,金阁寺是清帝朝台17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正中央置头四十二臂千手观音立姿铜像一尊,高约17.7米,工艺精湛细腻,造型生动传神,为五台山古代最高造像,是明代观音造像中的经典作品遗存。</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面阔五间,宽约28米,进深约14米,上下两层,高约18米,重檐歇山顶,为金阁寺主殿。</p> <p class="ql-block">金阁寺的坐山菩萨、层层叠叠的悬塑佛像,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样式,觉得甚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金阁寺很有来头,它是唐代大乘佛教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依照古印度烂陀寺的样式筹划建造。只是金阁寺里保留下来的唐代遗迹,只有观音殿唐代石柱础,高1米,呈圆形,上下为卷莲瓣,中间束腰。莲瓣下为八角形底盘,整个柱础敦厚坚实,线条粗犷,乃唐代遗物。偌大殿中,只此一块,实属珍贵。可能是不空和尚建造金阁寺时所用之础,明代重建时袭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山寺</span></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创建于元代,原名大万圣佑国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民国时期扩建时,将原有的极乐寺、善德堂和佑国寺连为一体,统称南山寺。</p> <p class="ql-block">寺宇坐东向西,占地37175平方米,共有18处院落,七重大殿,以精美的彩塑、石雕艺术及佛教音乐而享誉五台山,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特色的古刹。</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一组“释尊拈花”彩塑,这正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设计监造佑国寺的遗作。</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佑国寺最有特色的是石雕和浮雕,共有1482幅浮雕,雕刻工艺已经非常精湛。扶手上有形状各异的石雕,有狮子、寿桃、福袋等等。</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适合安心慢慢欣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龙泉寺</span></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坐落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虽为民国年间建造,但寺内外石雕建筑雕凿精致,为罕见的石雕精品。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p> <p class="ql-block">享誉海内外的“华北第一雕”——汉白玉牌楼,是龙泉寺当之无愧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影壁中央的汉白玉浮雕乃是龙泉寺“石雕三宝”之一,其以汉白玉为纸,铁笔作画,林泉幽壑在石上蜿蜒静默,殿阁玲珑于云霭间若隐若现,如一方展开的立体长卷横亘眼前。其上鸟兽灵动,人物宛然,匠人以刀锋写意,谱下了五台山微雕的山水诗篇。</p> <p class="ql-block">三门四柱的牌楼,飞檐挑角,凌虚而立,通体汉白玉镂空雕琢,是200多名工匠耗时6年的经典杰作。</p> <p class="ql-block">普济宝塔与影壁、牌坊并称龙泉寺“石雕三宝”。整座宝塔无石不刻、无处不雕,百年风雨并未蚀去其神韵,反为洁白的石色染上温润华光。</p> <p class="ql-block">山风吹来,浮躁散去,心境沉淀,内心深处对古建、对匠心的敬畏渐而可感。龙泉寺不仅是一座寺庙,一处景点,更是古代匠人匠心独绝的具象结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普济寺</span></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坐落于五台山南台的锦绣峰,海拔2485米。普济寺虽然不像山下寺庙那样宏大,但殿宇古朴,历史遗迹保留的比较好。普济寺是五个台顶寺院中唯一的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寺院。</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后边是大雄宝殿。殿前有民国的石碑,还有一口钟。</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是古佛洞,这个很有历史年头,是遗迹。洞内供奉燃灯古佛,据说有10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里,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普贤舍利塔,高16米,7层。上部为瓶形,中部有仰覆莲瓣,下部雕有动物图案,塔内为木构建筑,外用石包覆。</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华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五台山的人文、宗教,甚至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是三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俗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座台顶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