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 文评《散文也要写好人物——读金科散文《我的维吾尔族兄弟》》

作家佳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散文也要写好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金科散文《我的维吾尔族兄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宗仁(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历来主张散文也要写好人物,不一定有曲折的故事,但是人物必不可少。有了人物,作者寄托的情感、思想及情趣,才容易摸得着,看得见,是立体的、鲜明生动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不同于小说里的人物。散文只是截取最能触动人心的一角或一件事,不必追溯人物的既往或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即留空白,其目的是使读者举一反三地产生联想。但如果空白留得太多或太少,就难以去想象了。</p><p class="ql-block"> 读了成都作家金科的散文《我的维吾尔族兄弟》(原载尉天骄、金科、任启亮散文合集《故园与远方——78级同窗散文三人行》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文中那位马哈木提兄弟给我留下了很难抹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金科所写的这位兄弟好客、爽快、幽默,是一位典型的很有情趣的维吾尔族兄弟。</p><p class="ql-block"> 金科有时按照汉族习惯叫他老马,有时还叫他库尔班大叔,他都笑呵呵的应答。作者弃繁就简,用简约的文字记述了他和“库尔班大叔”的几次交往。每次着重写一个侧面,文字不多,点其“眼睛”——这是借用画家的一句话,画出眼睛的神,这个人的像也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金科和“库尔班大叔”的交往看似吃吃喝喝,几乎都是在饭桌上与饮酒有关,这是维吾尔族人饭桌上少不了的程序,作者得到的却是酒足饭饱之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金科的小小说《一箱葡萄》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被创作出来了。看似意外却是情理之中的收获。这篇小小说2009年于《北京文学》第一期发表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的被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以及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反复选作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p><p class="ql-block"> 此外,这篇小小说还被选为部编版和人教版的“小升初”语文试题,并被选进了多种精品文集,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站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金科的成功创作启迪我们:凡是经过的事都应该珍惜,积累。对作家来说,无用的经历几乎没有。当时也许无用,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大有用处。所以,作家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金科创作的小小说《一箱葡萄》的原始素材是怎样获取的呢?金科在文中这样写道:“那次去新疆,正是瓜果飘香的时节。临别时,马哈木提送了我一箱吐鲁番葡萄。当我提着这箱葡萄到机场时,捆扎的绳子却突然断了,葡萄散落了一地。登机在即,我手忙脚乱的赶紧捡拾,还是浪费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简单。而正是这“突然散落的一箱葡萄,却触发了我的灵感”,后来写出了小小说《一箱葡萄》。</p><p class="ql-block"> 金科这篇小小说的成功创作也启发我们:文学的灵感往往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作家要沉到生活底层去,但是还要走出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联想,才可以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 写于望柳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宗仁(1939—)著名散文家,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代表作品:散文集《藏羚羊跪拜》《藏地兵书》。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睡狮怒醒》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