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3日,行程第七天,八点半退房时,街巷里已多了些游人。我们跟着向导钻进舍夫沙万的蓝色迷宫,Plaza Uta el-Hammam广场的鹅卵石路被阳光晒得发烫,两旁的小店挂着彩色琉璃灯和手工地毯,老板娘坐在门口织毛衣,看见我们举相机,笑着比了个“茄子”。最妙的是转角的惊喜——可能是一堵爬满三角梅的蓝墙,也可能是挂着彩色陶罐的窄巷,连脚下的石板路缝隙里,都长出了蓝色的小花,难怪人人都说,在这里连呼吸都是浪漫的。</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的清晨总带着点不真实的蓝。七点准时坐在民宿露台吃早餐,19℃的风裹着薄荷茶的清香,抬头是洗过般的蓝天,低头是街巷里层层叠叠的蓝墙,连早餐盘里的橙子,都成了这幅蓝白画卷里最鲜活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午餐选在Casa Aladin餐厅,果然没让人失望。露台座位正对着整座舍夫沙万,蓝色屋顶像海浪般铺向远方,连向导都打趣说:“很多国际大牌来拍广告,都是为了这扇窗。”点了招牌的山羊塔吉锅,陶锅里的羊肉炖得入口即化,配上撒了杏仁碎的米饭,连吃两碗才罢休。</p> <p class="ql-block">非洲之洞</p> <p class="ql-block">午后驱车前往丹吉尔,两小时车程里,风景从山间蓝城变成了沿海公路。这座北非的海边小城,刚到就给了我们第一个震撼——非洲之洞。传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一斧头劈开欧非大陆,便有了这个神奇的洞穴。洞不大,可当走到面向大西洋的洞口时,所有人都停住了脚步:洞口天然形成的轮廓,竟和非洲地图一模一样,连马达加斯加岛的形状都分毫不差!站在洞口吹风,能看见远处直布罗陀海峡的轮船,向导指着海平面说:“那就是西班牙,天气好的时候,肉眼都能看见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去了卡斯巴灯塔,白色灯塔矗立在海岸边,像个沉默的守望者。灯塔旁的石碑很有意思,一面刻着“大西洋”,一面刻着“地中海”,两海交汇的地方,海水颜色竟真的不一样——大西洋的蓝更深沉,地中海的蓝更透亮,在阳光下划出一道模糊的分界线。我们趴在石碑上拍照,风把头发吹得乱飞,却舍不得挪开脚步,毕竟能同时脚踩两大洋的机会,这辈子也难得有几次。</p> <p class="ql-block">入住的四星酒店就在海边,推开阳台门就能听见海浪声。躺在床上翻看今天的照片,舍夫沙万的蓝、非洲之洞的奇、灯塔下的两海交汇,还有餐桌上的中国味道,突然觉得丹吉尔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一边连着非洲的烟火,一边望着欧洲的远方,连风里都藏着半个世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晚餐的惊喜来自“福来餐厅”。本以为在丹吉尔吃不到正宗中餐,没想到一进门就闻到了糖醋里脊的香味。八菜一汤摆了满满一桌,鱼香肉丝的酸甜、番茄炒蛋的家常,连紫菜蛋花汤都喝出了家的味道。餐厅里坐满了中外食客,隔壁桌的摩洛哥人正用勺子舀着宫保鸡丁,吃得一脸满足,看来美食果然是不分国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