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眸】黄洋界,不朽的革命壮歌

老牛

美篇昵称:老牛<br>美篇编号:1252203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因其承载的厚重记忆与伟大精神,成为永恒的地标,黄洋界便是这样一处圣地。2015年9月16日,当我们怀着崇敬与憧憬,离开龙江书院,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涌起的是对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岁月的无限追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洋界,这座位于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处的雄关,海拔1343米,峰峦叠嶂,地势险要,云雾时常弥漫其间,恰似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这里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日出、峰峦、云海、杜鹃,每一帧画面都美得惊心动魄;更重要的是,它铭刻着一段彪炳史册的革命传奇,是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红色景区,黄洋界景区还涵盖了大井、八面山和上井,共同编织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到1928年,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困苦却又充满希望与热血的年代。这一年的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此激烈打响。彼时,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奔赴桂东接应主力,仅留下第32团和第31团第1营坚守井冈山。而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却趁机而动,纠集5个团的兵力,妄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一举扑灭这星星之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他们紧紧遵循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充分利用黄洋界的天险地势,精心布局,巧妙设防。战士们穿梭于山林之间,设置密密麻麻的竹钉阵,这些竹钉削得尖锐锋利,经过特殊处理,坚硬且有毒,成为敌人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不辞辛劳,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将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头都化作抵御敌人的堡垒;他们还与当地群众携手,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众志成城,严阵以待,等待着敌人的到来,等待着一场决定革命命运的生死较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斗的号角在晨曦中骤然吹响,8月下旬的那个清晨,湘军第8军2个团在赣军一部的策应下,气势汹汹地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疯狂进攻。黄洋界,作为井冈山主峰北面的咽喉要道,扼守着山险,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为险峻的一道防线。红军第31团第1营的2个连,凭借着这天然的屏障和坚定的信念,顽强抵抗。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挺立,目光如炬,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湘军的猛烈攻击。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拼杀,都展现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钢铁意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敌人的进攻如潮水般汹涌,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下午,正当湘军重新整顿队伍,准备发起新一轮更加猛烈的进攻时,红军战士们祭出了一件“秘密武器”——一门刚修复好的迫击炮。这门迫击炮来之不易,它是南昌起义突围时,战士们冒死保存下来的珍贵“宝贝”,虽然历经战火洗礼,伤痕累累,但此刻,它承载着红军战士们的希望,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红军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仅有的3枚炮弹装填进炮膛,第一枚炮弹发射出去,却没有击中目标;第二枚炮弹不幸成为哑炮,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但战士们没有丝毫慌乱,他们调整心态,重新瞄准,当第三枚炮弹呼啸而出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轰”的一声巨响,炮弹不偏不倚,正中敌军指挥部,敌人顿时乱作一团,阵脚大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声炮响,如同划破黑暗的惊雷,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慑;这一声炮响,也成为胜利的前奏,让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湘军误以为红4军主力已经回山,惧怕被歼,在夜色的掩护下,仓皇撤回酃县。赣军听闻湘军败退的消息,也吓得停止了策应行动。黄洋界保卫战,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最终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它不仅为红4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智慧、勇气与顽强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黄洋界的挑粮小道上,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脉搏上,心中涌起的是对革命先辈们深深的敬仰与感激。如今,我们轻装上阵,尚且累得气喘吁吁,难以想象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将士们,肩挑重担,在这条崎岖陡峭的小道上艰难前行的艰辛与劳累。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沉重的粮食,更是革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革命的种子,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革命胜利的果实,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如此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井冈山人民怀着崇敬之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座座永恒的纪念。1960年10月,一座木质结构的纪念碑拔地而起,它承载着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与缅怀;1965年冬,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下旌旗在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军围困万千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自岿然不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已森严壁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洋界上炮声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生动地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激烈场景,歌颂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两位伟人的笔墨,为这座纪念碑赋予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力量。然而,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座碑曾遭受破坏,被“火炬亭”所取代。但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被掩盖,1977年,人们炸毁了“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并在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如今,这座纪念碑高高矗立在黄洋界上,庄严肃穆,向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黄洋界上,极目远眺,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激昂的冲锋号声。黄洋界保卫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着革命的艰辛。黄洋界,它是一座不朽的精神高地,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完美融合的壮丽诗篇。让我们铭记黄洋界保卫战的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革命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燃烧,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