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老屯一一王玉屯

百福骈臻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老屯——王玉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省的中部,有一条波涛滚滚的河流,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松花江。</p><p class="ql-block"> 宽阔奔流的松花江水波涛汹涌,日夜不息。从古至今,松花江用她博大的胸怀,让这块黑黝黝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用她默默的温情,养育着两岸勤劳而勇敢的黑土地各族儿女。</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水自大顶子山开始调转方向向南奔流,当江水到达红石山一段后,又折向东奔涌而去。就在这段松花江的南岸、红石山的南下坡,有一片七沟八岔、清溪绿潭、土地平阔、农田肥沃的黑土地,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红石砬子。红石砬子红岩峭壁,老牛圈处古树参天,大瓮圈内野花遍地,后江樱里野果丛生。走进家乡,恍若进入了人间仙境,她真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屯叫王玉屯。王玉,其实是我祖太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山东、河北一带闹饥荒,饿死了很多穷人。当地农民在家乡实在生活不下去,于是拖家带口来“闯关东”。一路上,他们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终于,年轻的王玉带领全家老小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却地广人稀、贫困落后,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当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来以此为基地,打进山海关、灭了明朝、进入北京城,建立了大清。</p><p class="ql-block"> 初到黑龙江时,王玉一家非常落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通过同族侄儿托关系,希望当地官员能批下一块土地耕种。</p><p class="ql-block"> 一日,当地一位官员把王玉带到松花江的南岸,距离宾州北面四十里外的地方。但见这块土地开阔平坦、荒草丛生,官员对王玉说:“我牵出一匹马来,你就在马背上只打一鞭子,任马飞奔,马停在哪里,那片土地就全归你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跑马占荒”。</p><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人牵来一匹枣红马。王玉走到枣红马身旁,一跃上马,轻拍马首、默默祈祷。只见他举起马鞭,抽打了一下马后背,那匹枣红马像长了翅膀一样一路飞奔起来,快得如同离弦之箭。等了很久,枣红马终于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官员们走后,全家人就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从此,这片长满荆棘、杂草与树木的肥沃黑土地,有了自己真正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王玉和家里人在这片土地上,日日夜夜、不辞辛苦地耕耘着。他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家中人丁也越来越多,家境越来越旺。</p><p class="ql-block"> 王玉是一位非常有头脑且肯干活的庄稼人。他带领全家人种田耕地、日日辛劳,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p><p class="ql-block"> 于是,全家人又开始拖坯垒墙、凿石盖房。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共盖了二十大间大房子。他们还在房子周围垒起宽一米、高五米的院墙,墙面上涂着白色,又安上了高大的院门。</p><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家人有二三十口人,在当地也算是大户。王玉既是家里的“大掌柜”,又是带领全家下田干活的主要劳动者。他是一位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且精于算计的农民。每天,公鸡夜里才叫第一遍,他就起炕,穿着灰马褂走到做饭人的房前,敲着窗户把人叫醒。做饭的人把饭做好后,劳力们就匆匆忙忙吃完饭,扛起锄头等劳动工具,头顶着星星来到自家的土地上耕耘。</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很多帮工,王玉对帮工们都很照顾:一日三顿伙食非常“硬”,工资按日结算,帮工每人一天能拿到半斗高粱米,他从来不克扣,因此帮工们都愿意在老王家干活,且干得很卖力。</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是老王家家业最兴盛、社会地位最稳固、人口最多的时期。王玉能让王家变得家大业大,全是辛勤劳动的结果。那时的老王家,从来没有剥削过哪家农户,也从来没有让一个贫穷的农民兄弟吃亏,所以每当社会运动来临时,王家都没有遭遇可怕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王玉的厚道、宽容、善良、勤劳与肯吃苦的精神,深深影响着王家人,也成了后代相传的家风。直到现在,居住在老屯的老人们,还会时常讲起他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