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重阳一日花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p><p class="ql-block">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p><p class="ql-block">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p><p class="ql-block">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p><p class="ql-block">译文:重阳节过后,东篱边的菊花显得有些寂寞,清冷的露水沾在花瓣上,打湿了它的芳华。但它依旧像从前那样,顶着金灿灿的花靥,在泥沙旁静静绽放,不卑不亢,自有一份风骨。</p><p class="ql-block">世间寻常人大多没有高雅的意趣,他们只在重阳节当天争相观赏菊花,追捧那份热闹;一旦节日过去,便将这凌寒盛放的菊花抛在脑后,全然不顾它在节后依旧坚守的清丽与倔强。</p><p class="ql-block">赏析:范成大的诗作常以细腻笔触勾勒风物,又于浅白字句中暗藏深意。这首《重阳后菊花》便是如此,它避开了重阳赏菊的热闹题材,转而聚焦节后菊花的寂寥姿态,以 “东篱金靥” 与 “世情儿女” 的对照,既赞菊花之清骨,又讽世俗之浮浅,字里行间藏着诗人对 “真审美” 与 “真性情” 的坚守,读来如观一枝带露寒菊,初觉清寂,再品便见风骨。</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以两个核心意象 ——“东篱菊花” 与 “带露金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节后秋菊图,而这意象背后,藏着多重深意。</p><p class="ql-block">首先是 “东篱” 的典故呼应。“东篱” 源自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名句,早已成为文人心中 “清雅隐逸” 的象征。范成大此处写 “东篱”,并非单纯指代种菊之地,而是借这一经典意象,为菊花赋予了 “不趋世俗、自守清雅” 的底色。重阳过后,赏菊之人散去,往日被追捧的菊花陷入 “寂寞”,可它并未因无人欣赏而凋零,反而在清冷晨露的浸润下,依旧保持着 “金靥” 的明艳 ——“金靥” 形容菊花花瓣如金色笑靥,这一比喻既写出了菊花的鲜活姿态,更暗含着它 “不以人喜、不以己悲” 的从容。</p><p class="ql-block">再看 “湿露华” 与 “照泥沙” 的细节。“湿露华” 三字,将秋晨的清寒具象化:露水打湿花瓣,既添了几分柔弱之态,却也让菊花的 “清” 更显纯粹 —— 正如历经清冷依旧坚守的君子,在困顿中更见风骨。而 “照泥沙” 则是一处极具张力的对比:菊花的金色花瓣,本应配雅致的瓶盏、洁净的庭院,可此刻它却生长在泥沙旁,明艳的 “金靥” 与卑微的 “泥沙” 形成强烈反差。但这份反差非但没有折损菊花的美,反而凸显了它的 “不卑不亢”—— 即便身处泥泞,即便无人喝彩,它依旧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份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的坚守,正是诗人要赞颂的 “真品格”。</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前两句是对菊花的 “正面礼赞”,那么后两句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便是对世俗心态的 “冷峻批判”,以 “俗” 衬 “雅”,让菊花的清骨更显珍贵。</p><p class="ql-block">这里的 “世情儿女”,并非特指孩童,而是泛指世间那些随波逐流、缺乏独立审美趣味的人。范成大为何批判他们 “无高韵”?关键在 “只看重阳一日花” 这一行为。重阳节赏菊是宋代盛行的习俗,彼时人们会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将菊花视为节日的 “点缀”。可一旦节日过去,菊花的 “实用价值” 消失,便被众人抛之脑后 —— 他们欣赏的不是菊花本身的美,不是它凌霜绽放的坚韧,而是 “重阳赏菊” 这一行为带来的社交意义与节日仪式感。这种 “因时赏物、而非因物赏物” 的心态,正是范成大眼中的 “无高韵”:审美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无法感知事物背后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更值得深思的是,诗人的批判并非单纯针对 “不赏节后菊”,而是指向一种更普遍的世俗心态 —— 趋炎附势、跟风盲从。菊花在重阳时被追捧,正如人在顺境或热门时被簇拥;节后菊花被冷落,亦如人在失意或平淡时被忽视。诗人借菊花的遭遇,暗讽了世间 “只看表象、不问本质” 的交往逻辑:人们追逐的是 “节日的热闹”“外在的光环”,却忽略了事物真正的价值 —— 就像菊花的美,从不在 “重阳一日” 的追捧里,而在它 “寂寞东篱” 中依旧绽放的风骨里。</p><p class="ql-block">整首诗篇幅虽短,却意涵丰富:它有对菊花的细腻描摹,有对典故的巧妙化用,有对世俗的冷峻批判,更有对自我心境的真诚袒露。从 “东篱金靥” 的清美,到 “世情儿女” 的浮浅,再到诗人自身的坚守,三层意蕴环环相扣,让一首咏菊小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一曲关乎 “审美” 与 “人格” 的赞歌。如今再读这首诗,我们仍能从中得到启示:真正的美,从不在热闹的追捧里,而在无人问津时依旧绽放的坚持中;真正的品格,也从不在顺境的光环里,而在平淡岁月里始终如一的坚守中。</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气节凛然。晚年隐居苏州石湖,诗风清新自然,语言通俗,尤擅田园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居士诗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