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堂的路,好长(二十三)

百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改变:尝试选择另一种养老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养儿防老”、“儿孙绕膝”、“居家临终”,一直是中国人信奉和坚持的养老理念,也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期望的美好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时代的变迁,让现代人生活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代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让长期以来的养老理念也在转变,是进步?是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在已经老去或正在老去的人群中,如果去提问:你觉得你能依靠子女为你养老吗?我听见的绝大多数回答是:靠他们?靠得住?还是靠自己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说归说,现实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的老人还是选择了在家养老,直至最终被送进医院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几年,我曾参观过许多城市的老年社区,参观时,也看见许多的老年人去到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着那些堪比五星酒店里的高档房间、那些奢华的运动和娱乐场馆、还有那些日日贴身服务的餐饮和医疗,以及时时围绕着你的护理员,老人们都眼神放光,流露出万分的向往。但一旦离开,却少有人真的住入了进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实中,目之所见,诸多的高档老年社区都在拼尽全力抢夺住户,而那些条件并不好的公立养老院,却多是一床难求。为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此,人工智能给我了如下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中国现在集中养老机构发展规模有多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 截至2023年底和2024年初的最新数据,中国集中养老机构(通常指提供住宿的各类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敬老院、护理院等)的发展规模如下: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核心数据概览 ——(截至2023年底),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约 4.1 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 520.1 万张,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总数约为 218.8 万人,整体入住率约为 42.1%(计算公式:218.8万 / 520.1万42.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数字,我们还需要看一些结构性数据和发展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公办养老机构:作为托底保障,主要服务于政府供养的困难老年人(如特困人员)。数量在减少或转型,但仍是基础。公建民营机构:政府投资建设,委托社会力量或企业运营。这是当前鼓励的主流模式,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办养老机构:完全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是市场供给的主体,数量占比持续增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中国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为2021-2025年设定了明确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养老床位总量:目标达到约 900 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目标达到 55%。最新进展:截至2023年底,护理型床位已达 54.1%,已非常接近目标。这显示养老机构正从单纯“养老”向“失能照护”和“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养老机构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老龄化程度高、支付能力强、市场发育更成熟。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资源相对匮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 政策推动与市场趋势医养结合:国家大力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医务室,或与附近医院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普惠养老: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面向大众、价格合理的普惠型养老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智慧养老:利用科技手段(如物联网、智能设备)提升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目前中国的高档养老社区发展情况如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中国的高档养老社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了传统养老院仅满足基本生活的模式,形成了以“医养融合”为核心,结合智慧服务与人文关怀的综合服务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前高档养老社区的典型特征和服务模式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代高档养老社区核心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提供生活自理、半自理到专业护理的全周期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医护深度医养融合:内设医疗机构、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智慧健康监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居住环境均为适老化设计:无障碍设施、智能安防系统、生态园林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丰富文娱社交:老年大学、兴趣社团、节庆活动,注重精神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险企业是当前推动高档养老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它们探索出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康、太保、太平、大家保险等头部险企是主要机构。它们资金规模大、周期长,与养老社区的投资需求高度匹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核心特征,高档养老社区还在以下方面持续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细化医养结合:医疗服务已从“有医院”升级到“强专科”。例如,泰康之家·申园内设的二级康复医院配备了CT、DR等高端设备;许多社区针对认知障碍长者,引入荷兰Hogeweyk“小镇模式”,通过场景化生活延缓病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智慧科技全面赋能:智慧养老已成为标配。社区普遍采用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智能床垫、可穿戴设备等,实时监测长者健康状况,异常情况可自动报警并通知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区位选择更趋灵活:形成了“城心”与“郊野”并存的格局。“城心模式”(如大家的家社区)强调“临近医疗、亲近子女、更近人间烟火”,位于城市核心区;而“郊野模式”(如泰康之家·申园)则依托自然生态,提供更宁静、开阔的居住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相比,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和我们有何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 一、 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起步早,经历了从“机构化”到“去机构化,再到“社区化”、“居家化”的演变,目前已形成成熟、多元化的养老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美国:美国养老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养老核心模式是CCRC概念:即为老年人提供从独立生活、协助生活到专业护理(失智失能照护)的一站式终身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人根据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在同一社区内无缝转换居住区域和服务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区契约模式多样:包括入门费+月费的模式,或纯粹的租赁模式。社区内设施豪华、服务全面,通常配有健身房、游泳池、餐厅、图书馆、美容院等,像一个高端度假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活跃的老年社区,如著名的“太阳城”,只允许55岁以上居民入住,社区提供大量的俱乐部活动和娱乐设施,强调积极、独立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区支付体系主要依靠个人支付,资金来源包括个人储蓄、养老金、商业保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以及部分政府补贴(如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欧洲(以英国、北欧为代表):福利化与个性化结合,欧洲模式更强调政府的责任和福利保障,同时注重个性化尊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英国,政策导向是“在地安老”,政府资助的服务主要面向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服务、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高质量的私立养老院与美国CCRC的协助生活部分类似,但更融入普通社区。近年来,英国“退休村庄”模式也发展起来,提供独立公寓和配套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欧(瑞典、丹麦等)的高福利模式:在这里,养老被视为公民的社会权利。政府提供从居家服务到机构照护的全面支持,个人支付比例较低(主要通过高税收覆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欧养老提倡“住宅化”与“去机构化”,养老机构设计得像普通公寓,强调“小家”概念,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和卫生间,公共区域共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护理理念是“尊重自主”,鼓励老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科技应用广泛,使用辅助技术,如防跌倒监测、GPS定位、智能药盒等,以提升安全性和护理效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日本:建立精细化、多层次的“介护”体系。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其养老体系以精细化人性化著称,核心是《介护保险法》。服务型高龄者住宅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模式,主要提供无障碍设计的住宅,并捆绑提供餐饮、护理等上门服务,老人拥有租赁权,自由度更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养老重视科技融合,护理机器人(如移位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 与中国养老机构的差异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的养老产业正处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快速通道,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显著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比发达国家(日、美、欧),中国(主流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发达国家的养老发展理念是“去机构化”、提倡生活化、维护自主与尊严。养老社区是“选择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核心是提升生活品质。而中国养老“机构化”色彩仍较浓。很多时候仍被视为“子女无力照顾后的安置所”,带有一定的社会 stigma(污名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发达国家养老支付体系成熟多元。政府福利(北欧)、社会保险(日本介护保险)、商业保险(美国)和个人储蓄相结合,支付能力强。中国目前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储蓄。长期护理保险仍在试点阶段,覆盖率低。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不成熟,支付能力是核心瓶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发达国家服务内容全方位、个性化、医养深度融合。从独立生活、协助生活到失能失智专业护理,形成完整链条。注重精神慰藉、社交活动丰富。中国养老偏重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精神文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不足。“医养结合”多在探索期,医保对接存在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 发达国家养老目标客群覆盖所有老年群体,从健康活跃老人到失能失智老人,有对应的细分产品。中国主要聚焦刚需老人(失能、半失能、失智)。面向健康活跃老人的高品质、市场化养老社区刚刚起步,且价格高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 发达国家养老社区与居住设计强调融入社区、无障碍设计、适老化细节。如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嵌入模式。中国多数位于城市郊区,与主流社会存在物理和心理隔离。适老化设计正在普及,但细节和人性化程度有待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发达国家将科技应用深度整合,将科技作为提升护理效率、保障老人安全和减轻护理负担的核心手段。中国现在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更多应用于安全监控、紧急呼叫等基础层面,智能护理机器人、AI健康管理等应用不普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 发达国家养老运营主体与专业度市场化运营成熟,专业分工明确。有大型专业运营商,护理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职业化程度高。中国以“公办民营”为主,纯市场化运营还在探索。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会出现更多人愿意选择去养老院或养老社区的趋势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结构和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50、60、70后老去,是否会出现更多人选择机构养老的趋势”?答案是:是的!这是一个几乎必然会发生的大趋势!但这个过程会非常复杂、渐进,且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动“机构养老”需求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人口结构的巨变,50、60、70后是中国的“婴儿潮”一代,人口基数巨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响应了计划生育政策,其子女多为70、80、90后独生子女。这就形成了“4-2-1”或“4-2-2”的家庭结构。一对年轻夫妇可能需要赡养4位老人,甚至更多。无论从经济、时间还是精力上,家庭养老的模式都难以为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老一辈相比,50、60、7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更开放。他们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不愿完全依附子女,对“养老不靠子女”的接受度更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时,他们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更认可专业分工。对于失能、半失能后的护理,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专业的养老机构,而非让缺乏专业知识的子女承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年轻一代也认为,将父母送到专业、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是更负责任和更“孝顺”的表现,因为这能确保父母得到科学的照顾,同时也能解放自己,更好地投入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随着医疗进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数量激增。这部分群体患慢性病、阿尔兹海默症等导致失能、半失能的风险极高,需要长期、专业、甚至24小时的医疗护理,这是普通家庭极难提供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导致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当老人生活无法自理时,远在他乡的子女除了将父母接到身边(可能面临住房、社保等障碍),送入当地的养老机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尽管趋势是向上的,但并不会出现所有人都涌向养老机构的局面,因为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统观念的惯性,经济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养老机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地域分布不均,替代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等等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如此,随着50、60、70后人群的老去,必然会推动选择机构养老的绝对人数和比例显著上升,这是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和现实照护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这不会意味着家庭养老的完全消亡,而是会形成一个“以居家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层次养服务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转变过程,将深刻考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能力和养老服务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老年,选择如何度过,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选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老妈在90高龄时,非自愿地入住了养老院,并在那里安详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顾历程,我至今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它让老妈摆脱了家庭已经无力照护的困境,让子女重新恢复了对她的依恋,让她还有机会看见家门之外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即使中国养老现在条件仍有限,但尝试着去改变,一定就会有新的生活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为阅读方便和互动,请加关注,另提示:文章点右上耳机图标,即可听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