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灶头(上)

金溪山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村里人的吃食都是通过灶头来制作的,最穷的人家也有自己的灶头。没有灶头的人家是要被人嘲笑的,说他“灶头打在脚肚顶,做人呒结刹”。还有家里最不吉利的事,是狗爬灶头。家里遇到最倒霉的事,用“倒灶”来形容。邻里不和,放出最结棍的话叫“耙灶头”。古代人确定村庄大小,人口多少,用有多少烟灶来衡量,可见灶头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为此,打灶头也成了人家头最神圣的大事之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在风水学上,对打灶头很有讲究,忌讳也很多。近代人打灶头讲究少了,但有两条规矩至今铁定不变。一是灶头的朝向,不能正对着卧室的门。如果正对着卧室的门,火光、油烟会影响家人身体健康。二是灶头不能摆放在厨房的中央位置,形成四面变空的布局。灶头的位置紧靠墙壁,使其有靠山更稳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老家有三种形式的灶头:一是按灶眼的数量多少称为三眼灶、二眼灶、单眼灶,适合于不同家庭使用。二是灶面平平的,一个灶孔烧火,连贯的二三个灶眼都可蒸煮食物,称为地灶,适宜于办酒席等大场面使用。三是用缸制成的独眼灶,称为缸灶。缸灶多为光棍人使用,也叫光棍灶。这里说的打灶头,是指多数家庭使用的多眼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灶头在老家人心中那么重要,打灶头必须挑选好日子。挑选好打灶头的日子,上门预约打灶头的老师。大家都认同打灶头的重要,泥水老师生活最忙,也会按主人家挑选好的日子去打灶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众多的泥水匠中,能打好灶头的属凤毛麟角。打灶头老师一要力气大,不管是打二眼灶还是三眼灶,无论是天日长还是天日短,一只灶头一个泥水老师必须当天完成。其次还要内行,不但要求灶头外形美观、平滑,更要求烧饭做菜时火力旺、柴火省、烟火不外冒。我们村里有十多个泥水老师,没几个能担当此重任,堂弟阿友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友个子瘦高,力气藏在骨头里,讲话慢吞吞,平时干活不见得怎样舍力,但一到打灶头,不知道力气从哪里来,打一只三眼灶,太阳还搁在山头就能完工。他拜邻村名师学艺,打灶头的技术得到真传,打的灶头达到外观美,火力旺,省柴火,烟火不外冒等所有标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里要打灶头了,泥水老师按照灶头大小,开出用料单。过去农家吃饭人多,家家户户都养猪,一般都要打三眼灶。以我家为例,最里边的镬最大,叫炊淘镬,平时用来煮猪食。逢年过节蒸馍糍粉、煮粽、烧烧酒、烤菜株头、煎番薯糖浆、打糖等都能派上用场。中间是尺八镬,每天煮饭、下面条、蒸麦糕是家里最常用的那口镬。最外面是尺四镬,用来烧下饭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眼灶头镬与镬之间,有两块三角地带可以放汤罐。汤罐有铜汤罐、铁汤罐、泥汤罐(陶器汤罐)。最好的是铜汤罐,它传热最快。最次的是泥汤罐,传热慢,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水时干烧很容易炸裂。但它价格便宜,老家一带又盛产陶器,多数人家都用泥汤罐。灶头上有了两只汤罐,饭菜熟了,汤罐里的水也热了,早上洗脸、晚上洗脚不愁没有热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