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风范长存

天涯

<p class="ql-block">岁月留痕 风范长存——记我曾共事的赵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坚守与担当而格外鲜明,赵先生便是我记忆中尤为深刻的一位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先生出身北大,深厚的学识积淀与开阔的视野格局,为他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不凡的伏笔。早年,他与同窗挚友共历青春岁月,那段特殊的同窗情谊中,更见其重情重义的底色。步入工作岗位后,赵先生的才华与担当在改革浪潮中愈发凸显——俞正声同志任职烟台市委书记期间,他担任体改办主任,深耕地方改革实践;一篇为企业放权松绑的力作,因精准契合时代需求、切中改革要害,被时任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赏识,随即调任省政府体改办,成为推动山东经济体制改革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委成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临时机构,由省委秘书长高昌礼同志担任主任,从各部门抽调骨干组建核心团队。我有幸从省委研究室政治处被抽调至此,与赵先生一同分到政治组,共事半载。这段共事时光,至今历历在目:我们的办公地点设在省委二宿舍一座闲置的别墅内,这原本是分配给正省级领导的居所,因领导不愿搬迁而临时作为改革研究的阵地,简朴的环境中,却激荡着思想的火花与改革的热忱。彼时,人事局副局长潘中立同志担任政治组组长,赵先生与我们一道,宵衣旰食梳理改革思路,字斟句酌完善方案,那份对工作的赤诚与严谨,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彼时的赵先生从烟台调任济南,孤身一人的他常以办公室为家。感念其辛劳,每逢周日,我总会邀他到家中小聚,几盘热腾腾的水饺,成了那段紧张工作之余最温暖的慰藉,也让我们的同事之情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临时机构完成使命撤销后,赵先生的人生征程再启新篇——他调任北京,出任全国残联中国康复中心党委书记。在这一全新岗位上,他将改革时期的务实作风与责任担当延续,投身残疾人康复事业,为特殊群体的福祉奔波操劳,用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当年的改革同仁虽各奔东西,但赵先生身上那份北大风骨、改革锐气与温润情怀,始终如初。他的人生轨迹,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值得我们永远感念与敬仰。</p>